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若下图为南半球的大洋环流,S线代表纬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C. 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3.4.若右图中S线为23°26´S纬线,则图中洋流附近可能会形成渔场的是
A. ①
下图是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6.甲代表的水体是
A. 雨水
7.8.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A. 1~2月
9.10.近年来,洞庭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A. a、b都变小
C. a在丰水期变小
安徽黄山山体主要由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黄山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读猴子观海,回答下面小题。
11.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是(
A. 喷出型岩浆岩
C. 侵入型岩浆岩
12.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侵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规律
14.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 )
A.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C.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15.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A. 雨水、海洋水、冰川
C. 河流水、雨水、地下水
16.埃及金字塔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17.“植树造林”、“人工降雨”主要改变了自然地理要素的(
A. 土壤、大气
18.“连锁反应”一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
A. 差异性
19.19.地理环境是由下列哪些要素构成的(
A. 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
C. 阳光、大气、土壤、生物、地形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21.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 森林、草原、荒漠
C. 森林、荒漠、草原
22.23.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C. 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24.读三角形坐标图,若X、Y、Z分别表示某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
D. 鼓励人员出国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11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 甲
26.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 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 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 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被称为
A. 环境承载力
C. 人口合理容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8.读某地地质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甲
(2)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该选择甲地还是丙地?
(3)在图中①、②、③三处箭头,表示水汽运动方向,使它构成一个完整的海陆间循环,图中方向是
29.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B是___________________带,E是__________________带。
(2)E自然带所在的地区,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1年1月14日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今年春运发送旅客人数超过28.5亿。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直接结果。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B
3.4.C
【来源】福建省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1.2.若上图为南半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只有中低纬度大洋环流,S线代表纬线, 洋流①位于大洋西岸,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A错。洋流②为西风漂流,B对。洋流③位于大洋东岸,是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C错。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D错。
3.4.若上图中S线为23°26´S纬线,则图中洋流为中低纬度大洋环流。附近可能会形成渔场的是③,位于大洋东岸,是寒流,由上升流形成,饵料丰富,易形成大渔场,C对。①、④是单一暖流,不能形成大渔场,A、D错。②是西风漂流,由盛行风影响形成,没有上升流,不能形成渔场,B错。
5.6.B
7.8.C
9.10.D
【来源】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
5.6.图示为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甲代表的水体是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水可以相互补给,B对。雨水不是陆地水,A错。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湖泊,是单向补给,C错。洞庭湖代表湖泊水,D错。
7.8.箭头a代表的现象是河流水补给湖泊水,一般发生在6~7月,长江流域的雨季,C对。1~2月是冬季,3~4月是春季,11~12月是秋末冬初,降水少,河流水位低,A、B、D错。
9.10.近年来,洞庭湖区实行退耕还湖,湖泊面积增大,涵养水源、调蓄径流能力增强,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a、b都变大,D对。A、B、C错。
11.C
12.A
【来源】【全国百强校】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11.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是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C对。喷出型岩浆岩是火山岩,或叫玄武岩,A错。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B错。变质岩是高温高压环境下变质作用形成,D错。
12.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侵蚀作用,A对。搬运作用是风、流水等外力使物质位置发生移动,B错。沉积作用是风、流水等外力减弱时,被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堆积作用,C错。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到地表或侵入地壳上部的过程,D错。
13.B
14.A
【来源】【全国百强校】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13.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的景观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变化是随着经度更替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对。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景观随着纬度更替,A错。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景观随着海拔高度更替,C错。非地带性规律是局地变化特征,D错。
14.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风力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气候对地貌的影响,A对。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是水成地貌,包括流水侵蚀、堆积地貌,B错。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地形的影响,C错。气候决定植被的类型,D错。
点睛: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变化是随着经度更替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风力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15.B
【来源】[中学联盟]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但由于它储存于两极地区或高山地区,目前作为淡水直接利用的不多;内陆湖泊水属于咸水,不能直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故选B。
16.B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解析】长城西段主要位于甘肃省和内蒙古的西部,地处干旱地区,故主要的外力作用为风力。故选B。
17.B
【来源】甘肃省肃南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大气、地形、水文、生物等,“植树造林”、“人工降雨”主要改变了自然地理要素的植被和大气,故选B。
18.B
【来源】甘肃省肃南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而这些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
19.A
【来源】【百强校】2013-2014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有关知识,可知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 等要素构成。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A
22.23.A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湖南省常德一中高二下期中理科地理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20.21.考查自然带分布。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从东向西由于降水逐渐减少,自然带依次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A项正确。故选A。
22.23.考查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经度地带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不同。A项正确。故选A。
【考点定位】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原因
24.A
【来源】2011-2012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题(带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和读图分析能力。注意读图方法。三轴坐标的读图,需要先明确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以确定对应的纵坐标,根据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故该国0—14岁人口比重约25%;15---65岁人口比重约70%;65岁以上人口比重约5%,反映该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人口增长快,故需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25.C
26.A
【来源】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25.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国 0~14 岁比重最大,说明未来人口压力最大。
26.甲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大,出现老龄化问题,并且 0~14 岁人口比重最小,最可能是发达国家。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乙,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甲,同时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也最小。 故选A项。
27.C
【来源】2014-2015学年甘肃省白银育正学校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课本知识,这是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C对。环境人口容量又称资源承载力,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环境承载力是最大环境人口容量,不能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A、B错。地球环境容量是地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D错。
考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区别,地球环境容量概念。
28.(1)向斜;
(2)丙
(3)顺时针 ①地表径流;②水汽输送;③蒸发
【来源】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1)甲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滑动为断层;丙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2)隧道要建在背斜,背斜不易漏水,顶部是天然的拱形,不易坍塌。
(3)海陆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上升,水汽从海洋向陆地,陆地降水向下,水从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呈逆时针。①是地表径流; ②是水汽输送; ③是蒸发。
29.(1)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3)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4)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来源】【全国百强校】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整体分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性风带地貌,包括流水侵蚀或侵入地壳上部的现是猎的食物多,甲是劳动,该气候类型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自然带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B位于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是温带草原带,E位于美国南部沿海,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E自然带所在的地区,其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性风带地貌,包括流水侵蚀或侵入地壳上部的现是猎的食物多,甲是劳动,该气候类型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3)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是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是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热量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30.(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
(3)广东 上海 北京
(4)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来源】【全国百强校】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1)
(2)
(3)根据箭头粗细,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北京。
(4)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本文标题: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71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