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时间:2018-05-28 14:2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中国与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下图显示1901年以来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注:中国1949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史》。因缺乏1921年和1941年的数据,用1928年和1937年的人口总数替代,1949年以后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年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 1991年以来,与中国相比,印度

A. 流动人口少    B. 人口增长速度慢

C. 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    D. 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多

2. 印度城市化

A. 速度一直比中国慢    B. 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

C. 水平始终比中国低    D. 总体上水平低,速度慢

【答案】1. A    2. D

【解析】

1、读图1991年以来,印度总人口比中国少,城市化率低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中国慢,人口增长速度比中国低,B错误;印度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C错误;因为中国总人口多,且城市化增长速度比印度要快,所以城镇人口数量增长比印度多,D错误;中国城市化水平高,总人口比印度多,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中,所以流动人口数量比印度多,故A正确。

2. 读图1961年至1981年之间,印度城市化水平比中国高,发展速度比中国快,故A、C错误;印度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之前处于30%以下,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总体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故D正确。

羚羊峡谷(___3___)°51'28”N,111°22’ 720”W)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看它的外观如同地表的沙体被流水冲出的细沟(图)。但当人们深入谷底则会发现谷壁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3. 人们游览羚羊峡谷的最佳时间是在当地

A. 8点前后    B. 12点前后    C. 16点前后    D. 20点前后

4. 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    B. 岩石风化和流水侵蚀

C. 岩石风化和风力侵蚀    D. 生物作用和冰川侵蚀

5. 去羚羊峡谷游览,需要当地导游的带领才能入内。这是由于

A. 峡谷幽深,山势险峻    B. 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

C. 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D. 位于当地人的保护区内

【答案】3. B    4. A    5. C

【解析】

3. 由材料可知该峡谷狭窄,当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这时是最佳观看时间,只有太阳高度角较大时阳光才能从峡谷顶部进入,根据所学知识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地方时为12时,所以地方时12时前后观赏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象,故B正确。

4. 由材料中羚羊峡谷位于沙漠中,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松散,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侵蚀作用强,形成狭窄幽深的峡谷,故A正确。

5. 结合图文材料羚羊峡谷较为幽深,且处于地下,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下到谷底的过程中危险性大,而当地导游对该地熟悉,可以很好的保护旅客的安全;峡谷幽深,山势险峻,为游客游览带来不便,主要是该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加大危险性故A错误;自然和人文保护以及处于当地人保护区不是必须请当地导游的原因,故BD错误,所以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外力作用的表现。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风力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作用,典型地貌为:风蚀洼地、风蚀柱、沙丘等;流水作用分为流水侵蚀作用和流失堆积作用,典型地貌为:峡谷、三角洲等;结合材料羚羊峡谷以及内部景色是流水侵蚀作用和风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内。甲流域面积l604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600~ 830mm;乙流域面积502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700~750mm;丙流域面积777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09.8 mm。下表为三流域植被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6. 造成三个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地形地势    C. 流域面积    D. 多年平均降水量

7. 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A. 年日照时数较长    B. 年平均气温较低    C. 洪水历时较长    D. 降水强度较大

【答案】6. B    7. C

【解析】

6. 由材料可知三流域位于同一省区,纬度差别不大,且纬度不是影响植被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三流域的降水量都在500~800mm之间,为我国的半湿润地区,理论上都可发育落叶阔叶林;流域面积对植被发育程度没有影响;甲流域面积大,坡度较缓,丙流域面积小,坡度大,造成三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势,B正确。

7. 根据甲流域面积最广,可得出甲流域地势平缓,流速平稳;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甲流域植被发育好,说明甲流域洪水停留时间长;甲降水较多,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故A错误;由材料可知三地处于同一省份,纬度接近,甲地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故B错误;由三地降水量在500-800mm之间,三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位于同一省,降水量相差不大,所以雨季长短相差不大,故D错误,所以C正确。

“海水稻”是指能够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水稻。稻米呈胭脂红色,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具有基本不需要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习性。有专家设想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出“海水稻”新品种,其灌溉种植的耐盐率提高不低于1%(用淡水稀释海水),产量达200~ 300公斤/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将来可以重点开发“海水稻”地区是

A. 长江三角洲    B. 江南丘陵    C. 云贵高原    D. 黄淮海平原

9. “海水稻”并非新鲜事物,推广它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A. 成本高    B. 品质差    C. 产量低    D. 机械化程度低

【答案】8. D    9. C

【解析】

8. 由材料可知“海水稻”是指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产的水稻;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流水堆积而成,土壤肥沃,水稻土广布,无盐碱地,故A错误;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多,土壤黏重,酸性较大,故B错误;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较高,起伏大,土层较薄,不易重点发展“海水稻”,故C错误;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沿海滩涂面积广阔,盐碱化土地较多,适宜重点开发“海水稻”,故D正确。

9. 结合材料可知 “海水稻”有基本不需要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习性,所以其生产成本低,故A错误;稻米呈胭脂红色,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品质优良,故B错误;亚洲水稻种植业整体机械化水平、商品率较低,不仅仅是“海水稻”的特有的问题,故D错误;“海水稻”亩产200~ 300公斤,产量较低,所以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故C正确。

【点睛】本题通过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重点考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海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得出其耐盐碱,适宜在盐碱地中生长,且使用化肥、农药数量少,富含硒,得出其品质优良,但是其产量200-300公斤/亩,说明单产低,为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10. 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的是

A. 1200米左右,700~ 900米    B. 1300米左右,1800~ 2200米

C. 2000米,700~ 900米    D. 2200米,1800~ 2200米

11. 太白山3500~ 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A. 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 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 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 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 读图,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海拔范围为1800~2200米,说明该段坡地的平均坡度最小。所以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为1800~2200米。故B正确。

11. 太白山位于秦岭主峰,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没有冰雪带,故A错误;读图3500-3700高度段,坡度面积小,说明其坡度较陡,故B错误;太白山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C错误;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的种类也少,故D正确。  

【点睛】准确获取图中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图中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平均坡度最小。海拔高,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物种的种类也少。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上世纪50、60年代及之前,台湾省是我国第一产糖省区,70、80年代,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调整甘蔗制糖区域布局,我国糖业重心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一步西移至广西、云南。从1993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始终居全国第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甘蔗主产区生产条件发生改变,制糖业成本大幅增加。2011年开始国际糖价持续走低,进口食糖大增,国内制糖业出现亏损。广西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业面临诸多困难。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1)指出影响我国糖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因素。

(2)分析90年代以来广东糖业地位下降、广西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的主要原因。

(3)分析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答案】(1)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市场价格波动与产业经济效益、国家政策等。

(2)广东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水平高,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高;甘蔗种植和生产的经济效益低,制糖产业迅速萎缩。与广东相比,广西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租金低,劳动力较为低廉,适宜发展甘蔗种植;国家适时调整甘蔗糖业的区域布局;当地政策扶持。

(3)主要问题:广西土地租金成本不断增高,劳动力不足,且人工成本较高;甘蔗种植、管理和收割的机械化水平低,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制糖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综合利用程度

低;糖价持续走低,进口食糖给国内制糖业带来压力。

建议:提升甘蔗种植、管理和收割的机械化水平;加强糖料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良种的培育推广力度,提升糖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国内甘蔗收购价格,制订国家糖业保护政策;对制糖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严格控制食糖进口,降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变化较小,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地位越来越低,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高低、国家政策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影响越来越重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分析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1)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制糖重心经历了由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转移的过程;这些地方位于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水热丰富,自然条件接近,适宜甘蔗的生产,原料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较大,所以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国家政策使其制糖重心转移的主要因素。

(2)90年代以后,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提高,耕地减少,使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制糖的原料减少;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制糖业的成本上升;广西、云南等地经济相对落后,耕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促进了广西制糖业的发展。

(3)由材料可知广西制糖业因为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同时进口食糖增多对其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国际糖价低迷对其发展制糖业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成本较低,其发展的措施可以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同时改进制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形成优良品牌,增加其竞争力;从国家层面可以加点关税减少进口保护本国制糖业。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冰是冰花或冰块随着风.浪、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随着冬季的推进,鄂霍次克海流冰面积不断增加,70%~80%的海域被流冰或冰原覆盖。如果冬季去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流冰会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看着海水中漂浮的冰块漫延至天际,难以想象,这些流冰竟然会和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有着密切联系。与同纬度的中国东北相比,北海道冬季稍微温暖一些,沿岸海域很少封冻。这里是全球纬度最低、且有海冰现象的海域。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1)描述从1月底到2月初开始,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观赏“流冰”的顺序,指出导致流冰分布边界位置自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

(2)分析日本北海道东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过程。

(3)观赏流冰是日本北海道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有些年份流冰量少,甚至近海范围无冰可看,分析形成的原因。

【答案】(1)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由北至南,迎来流冰接岸。主要因素:主要取决于冬季风和海流的共同作用。

(2)冬季由于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气候严寒,黑龙江干流和人海口的海水封冻,冰情逐渐扩散到鄂霍次克海等海域(东北亚大陆沿岸海域);(从黑龙江(俄罗斯阿穆尔河)等河流河口流出的流冰,向东流入鄂霍次克海;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海洋中自北向南的寒流不断加强;受冬季风和南下的海流的共同作用,从每年1月到3月,大量来自河流的流冰和鄂霍茨克海的浮冰,被带到北海道东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2月份是流冰的顶峰期。

(3)暖冬发生,气温升高,流冰的规模会相对萎缩,或造成冰量少。由于气温高,流冰在接岸后,冰块融化;或因为风向及海潮影响,流冰远离海岸,造成近海范围无冰可看。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大气环流、洋流纬度等因素对(流冰)水文要素的影响。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冬季同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距离海岸线越近越容易结冰;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易结冰。鄂霍次克海纬度较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沿岸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海域封闭,与大洋的能量交换较少。

(1)读图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纬度逐渐降低,受海洋影响增加。根据流冰分布线得出流冰扩散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扩散,所以纹别、网走、知床半岛依次出现流冰;冬季鄂霍次克海盛行西北季风,且该处有向南的寒流,所以流冰分布边界由西北向东南扩散。

(2)鄂霍次克海海域较封闭,与太平洋的海水交换少。受冬季风和南下寒流的影响,河流入海口表层海水降温剧烈,表层海水易冻结为海冰,而深层海水因降温幅度较小、盐度较高而未冻结,易形成流冰;在西北季风和南下寒流的影响下被带到北海道北部的鄂霍次克海,我国黑龙江气温低,冬季易结冰,在风力吹拂下被带到北海道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附近。

(3)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流冰主要来自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和陆地河流中。暖冬发生时北部结冰少,或者到北海道附近海域大量融化;材料中提到流冰在近海几乎没有,可能是在西北风和海潮的影响下,带到远海。

【点晴】根据材料北海道北部鄂霍次克海附近流冰来源为:一方面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冬季易结冰在盛行风和洋流作用下被带到该处;另一方面是来自陆地河流冬季结冰后顺着水流带到该处。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作,则每科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14. 旅游地理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图),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江堰景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距青城山景区约20公里。2017年,都江堰市提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目标。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简述都江堰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优势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答案】优势:景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旅游资源区域组合好;距成都、重庆客源市场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成都机场近;基础设施完善,有较强的地区接待能力。

措施:突出文化特色发展理念,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景区知名度,实现旅游产品国际

化;转变落后的旅游运作模式,实现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提升市民素质等。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以都江堰为背景考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旅游地的接待能力、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由材料可知都江堰景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区内靠近森林公园、灵岩山和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有便利交通相连,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资源组合状况较好,同时高速公路、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较强的接待能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要充分挖掘该地旅游资源,突出文化历史特色;加强宣传,增强国际知名度;促进旅游方式的多元化;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外国游客的能力,提升当地市民素质,以及加强环境保护。

15. 环境保护

下图为近年来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季节变化图。研究表明颗粒物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飘尘,是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简述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冬春季节南、北方城市空气质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时空分布特征:空气污染程度夏秋低,冬春高;北方城市空气污染比南方严重。

原因:冬春季节,北方地区降水少于南方;植被覆盖率低,距离冬季风源近,易受沙尘影响;

冬季气温低,普遍燃煤取暖,加剧了北方冬季的污染。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生产指工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有燃煤、交通等。

读图,从时间来看11月-5月(冬春季节)污染严重,5月-10月(夏秋)季节污染程度轻;从空间来看,北方比南方要严重。主要因为北方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沙尘天气较多;同时北方冬春季节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增加了污染物。

【点晴】

根据南北方气候特点判断北方冬季寒冷,需要取暖,且我国主要依靠燃煤供暖;冬春季节植被覆盖率低,气温回升快,多大风扬沙天气。



  本文标题: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69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69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试题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