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图中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A. ①③
C. ④⑤
2.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A. 12时
C. 18时
【答案】1. C
【解析】
1. 同一经线上的点,地方时相同,图中④、⑤在同一经线上,故C正确。
2. 图示分界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因此0°经线的地方时为16点。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0°经线的地方时早8小时,早加晚减,所以北京时间是24点或第二天0点。故B正确。
下图是“某日某时刻40°N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图”(阴影区表示黑夜),回答下面小题。
3. 此时世界标准时间是
A. 22时
4. 该时刻,40°N纬线上
A. 昼弧范围都位于东半球
C. 昼短夜长,但白昼时间将渐长
【答案】3. D
【解析】
3. 根据图示,昼半球的范围是15°E-165°E,则90°E的地方时为12:00,世界标准时间是0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计算可得0时区的为6:00。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 图示昼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5°E---165°E,跨东西半球,A错误。图示反映该地区出现昼短夜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不知道,故昼夜长短的变化不能判断,C错误。图示昼弧的时间位于7点---17点,没有经过0时;而也不经过180°,故判断日期相同,B正确;P地日出时间为7:00,P点没有位于晨线上,因此地方时不可能为7:00,D错误。故答案选B项。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下图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 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试分析甲地所在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A.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 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6. 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7. 若图中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图中甲地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答案】5. A
【解析】
5. 根据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说明甲地气候类型是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所以甲为地中海气候。甲位于30°-40°之间,所以甲位于北半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6.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大陆的东西两岸,无论是在南北半球,甲地受到西风带或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的交替影响,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则受季风的影响。故造成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故答案选C项。
7. 甲地常年受某风带影响”,其纬度在40°附近,可以判断控制P地的是西风带,且可以进一步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在40°S以南地区,并且在大陆的西岸,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答案选B项。
点睛:黄赤交角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
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
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
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因此,当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当黄赤交角变小,其结果与上相反。
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A. 东南
C. 东北
9. 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A. 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B. 北半球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C.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D. 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8. B
【解析】
8. 据图判断,甲地对应的高空气压较高,35°N纬线对应的高空气压较低。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态相反,此时近地面甲地是低压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 赤道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11. 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 甲风带季节移动,形成南亚的夏季风
C. 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 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答案】10. B
【解析】
10. 根据图中风带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甲为东南信风带,乙为盛行西风带,故丙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正确答案是B。
11. 据上题分析,甲为东南信风带,乙为盛行西风带,丙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A答案,撒哈拉沙漠在北半球,故A错误。B答案,南亚的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形成的,故B正确。C答案,西欧位于北半球,故C错误。D答案,新西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学会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若图中甲、乙、丙表示地球表面三个不同的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乙表示
A. 赤道低气压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13. 若甲是沉积岩,乙是岩浆岩,丙是变质岩,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
A. 箭头①包括风蚀作用,不包括风化作用
C. 箭头①、②表示的地质作用中可能都有岩浆活动
【答案】12. C
【解析】
13. 若甲代表沉积岩,乙代表岩浆岩,丙代表变质岩,则箭头①代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风蚀作用,A 错。箭头②是变质作用,B错、D对。箭头①、②表示的地质作用中没有岩浆活动,C错。
读“气旋和反气旋”图,回答14—15题。
14. 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A. 甲
15. 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现象的是
A. 甲
【答案】14. A
【解析】
14. 北半球的气旋是低压中心,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图乙、图丁是高压中心,B、D错。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图甲风向右偏,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甲,A对。图丙内向左偏,位于南半球,C错。
15. 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现象的是高压中心,甲、丙是低压中心,A、C错。北半球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图丁符合,D对。图乙是逆时针方向辐散,位于南半球,B错。
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6. 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洋流中,属于风海流的是
A. ①②
C. ①③
17. 甲、乙、丙、丁四海域,形成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A. 甲、乙
C. 甲、丙
18. 甲、乙、丙、丁四海域,常年多雾的是
A. 甲
【答案】16. D
【解析】
16. 根据图示的洋流分布及流向判断,①日本暖流;②为北太平洋暖流;③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④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位于西风带,北赤道暖流位于信风带,属于风海流;日本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属于补偿流,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17. 图示丙处有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形成的北海道渔场;丁处有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而形成的秘鲁渔场。因此D正确。
18. 暖湿气流遇冷容易形成海雾,丙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C正确;甲地为北太平洋暖流流经地区,冬季易形成海雾,A错误;乙地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地区,冬季易形成海雾,B错误;丁地为秘鲁寒流流经地区,容易在夏季形成的海雾,D错误。故答案选C项。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 |
影响 |
举例 |
气候 |
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全球) |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
洋流性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环境 |
|
海洋生物 |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著名渔场 |
秘鲁渔场 |
|
海洋污染 |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
海洋航行 |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且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上图中的地貌名称为
A. 冲积扇
C. 风蚀柱D.河口三角洲
20. 该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是
A. 地壳运动
C. 流水沉积
【答案】19. A
【解析】
19. 图中地貌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呈扇形,为山麓冲积扇,故A正确。
20. 冲积扇的形成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故C正确。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读图勘察加半岛的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21. 据图可知,对该岛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热量
22. 该岛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植被
【答案】21.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要能够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21. 影响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特别是热量对农作物的种类影响最大,该地纬度度高,太阳辐射量小,气温低,所以植物生长缓慢,A正确。
22. 该岛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主要受地形影响,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来自夏季东南风,东部属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属于北风坡降水少,C正确。
23. 下列天气系统示意图中,能表示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是
A.
【答案】D
【解析】图A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是暖锋,A错。图B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是冷锋,B错。图C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是高压中心,是反气旋,C错。图D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是北半球的气旋。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能表示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是D图,D对。
24. 以下各图与庐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A.
【答案】C
【解析】庐山是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图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没有断层,A错。图B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B错。图C是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一侧岩层上升,形成断块山,与庐山成因相吻合,C对。图D是火山地貌,D错。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图中乙、丙分别代表
A. 岩浆、岩浆岩B.岩浆、沉积岩
26. 上图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箭头,属于内力作用的有
A. ①③
C. ②③④
27. 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煤层的是
A. 砾石和大理岩
C. 砂岩和玄武岩
【答案】25. B
【解析】
25. 据图可知,乙位于莫霍面以下,可判断为岩浆,则由岩浆直接指向的为岩浆岩,即甲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故选B。
26.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岩浆,丙为沉积岩,④为变质作用,①②为高温融化作用,③为外力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②④。故选D。
27. 沉积岩中含有煤层,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图示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为沉积物,②~⑧为岩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
C. 岩石⑧中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29. 图中①代表的沉积物和②⑤⑧所代表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符合
A.
【答案】28.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通过岩层的弯曲可以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要能够准确判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28.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不能成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A错;图中都是平原,B错;岩石⑧为变质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C错; 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③②⑤⑧①,D对。
29. ①代表的沉积物,②是沉积岩,⑤是岩浆岩,⑧是变质岩;沉积物和是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都可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都可以转化为沉积物,C图符合。
30. 读“沿海地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该山地可能位于
A. 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B. 北半球温带地区
C. 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D. 南半球温带地区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应位于亚热带地区,而同一山地的南坡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北坡,所以南坡为阳坡,应位于北半球,故选A。
第Ⅰ卷(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 下图为“亚洲季风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
(2)E地风向为
(3)A地气候类型是
(4)D地气候类型为
【答案】(1)7
(2)东南风
(3)温带季风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1)据图可知,该季节亚欧大陆形成低气压中心,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因此可判断为夏季7月份季风图。此时亚欧大陆大气活动中心名称为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
(2)据图可知,该季节E地风向为东南风, F地风向为西南风。
(3)据图可知,A地处我刚刚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据图可知,D地处东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向右地转偏向力偏转形成,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2.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水循环可分为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答案】(1)蒸发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等。
(1)此题考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环节有: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
(2)此题考水循环的分类和意义.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其中海上内循环对水量的更新最大,陆上内循环对陆地水的更新很小,只有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循环的意义: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水本身也是一种溶剂,随着它的移动也会使得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
(3)西北地区内陆水循环,不参与海上循环,属于内循环。黄河径流入海,参与海上循环,属于海陆间大循环。
【点睛】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
3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风带的风向是__________,全年受甲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
(2)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A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特征是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_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带。
(4)E地的气候类型⑧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⑧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
【答案】(1) 西南风
(2)整体
(3)副热带高气压带
(4)温带落叶阔叶林
(5)从沿海向内陆
【解析】(1)据气压带风带图可知,甲风带地处北半球副高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可判断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实际风向为西南风,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2)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据图可知,A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①是热带雨林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据气候图可知,E分布在中纬度大陆东岸,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与之对应的⑧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5)据图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⑧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4.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名称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该地地表形态的变化表现在:先是______使地面褶皱隆起,外力作用以_______为主,使该褶皱的顶部缺失;后是地壳
(3)如果该地修一条与剖面垂直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B两地中的___________地。
(4)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________,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_______。
【答案】(1)背斜 向斜
【解析】(1)据图可知,
(2)据图可知,该地先是受水平挤压力作用褶皱隆起,后侵蚀作用使该褶皱的顶部缺失,后地壳下沉,堆积作用使该褶皱构造上部覆盖新的岩层。
(3)背斜部位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适合修建隧道,即A处。
(4)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平坦,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本文标题:四川省南江中学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481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