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文学家计量“可见宇宙”的大小,通常用的距离单位是 (
A. 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由于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十分有限。从此种意义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可见宇宙的空间也是很大的,所以只能用单位距离较大的光年计量。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宇宙空间无限性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组难度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宇宙的特点的相关知识。
2.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在内的是
A. 银河系
【答案】D
【解析】考查天体系统。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星系构成了更高级的银河系,我们把银河系以外与银河系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统称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星系构成了更高级的总星系。因此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应是河外星系。故选D。
3. 地球的“左邻右舍”是:
A. 木星土星
【答案】B
【解析】考查地球的位置。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地球和木星。故选B。
4. 地球成为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 地球既能自转,又能绕太阳公转运动
C. 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
【答案】D
【解析】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故选D。
5. 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A. 70年
【答案】C
【解析】考查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故选C。
6. 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
A. 哈尔滨
【答案】A
【解析】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选项中哈尔滨纬度最高,故线速度最小,故选A。
7. 下列节气或月份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 7月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四个选项中,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A错。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B错。冬至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C错。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D对。
【考点定位】地球公转特点。
【名师点睛】了解二至日的日期,近日点、远日点的日期,结合公转方向,按日期顺序安排各点的位置。近日点速度最快,大约在1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大约在7月初。
8.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运动表现出的现象,对地球气候、磁场有影响,却不是地球上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活活动的动力。A错。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C对。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不是裂变,B错。风能是转化的太阳能,能量来源也是太阳辐射。D错。
考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
A. 耀斑
10.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 光球
【答案】9. B
【解析】
9.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类型。根据题意:“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表述为太阳黑子。故答案为B。
10.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类型。太阳黑子发生于太阳大气的光球层。故答案为A。
11. 下列纬度范围内有极夜现象的是
A. 23.5°N --30°N
C. 66.5°S --70°S
【答案】C
【解析】考查五带的划分。寒带有极夜极昼现象,故选C。
12. 下列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 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不变的
C. 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不变的
D. 地转偏向力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考查地转偏向力。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A正确;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变化的,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B错误;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变化的,C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D错误。故选A。
13. 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太阳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侧视图上是南极北极都一样,A错,B正确。俯视图上,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CD均错。
【考点定位】地球自转方向
14. 第十八届世界杯决赛德国与意大利的比赛于2006年7月9日20时(东二区)进行,杭州球迷观看的时间是
A. 7月9日2时
C. 7月10日2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计算区时,东早西晚,即东边的时区总比西边的时区的区时早,东时区的区时总比西时区的早。我国使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通用时间,东八区区时比东二区早6个小时,故杭州球迷观看的时间是7月9日26时,即7月10日2时。C正确。
考点:区时计算
15.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思考,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一般会感到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只上下颠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纵波与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纵波先传到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后横波传到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摇晃。C正确。
考点: 地震波
16. 一般认为,岩浆可能产生于
A. 软流层
【答案】A
【解析】考查地球内部圈层。
一般认为,岩浆可能产生于软流层。故选A。
17. 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地壳
【答案】D
【解析】考查生物的作用。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故选D。
18.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A. 石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
考点:该题考查矿物硬度。
19. 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变质岩
【答案】B
【解析】考查沉积岩特征。
沉积岩是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故选B。
20. 正确表示外力作用过程的是
①搬运作用
A. 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被侵蚀成小块,然后,在风、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的位置,在地势低洼地区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选D。
【考点定位】外力作用过程
21. 下列现象不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的是:
A. 夏天有云时气温较低
C. 蔚蓝色的天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夏天有云时气温较低是由云层的反射造成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比大气上界少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的;蔚蓝色的天空是散射造成的。
考点:主要考查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2.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太阳辐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近地面大气里的水汽、二氧化碳、云和浮尘直接吸收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光,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故B正确。
考点: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23. 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暖锋的是

A.
【答案】B
【解析】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面,锋面附近两侧气流运动方向相同,且冷气团气流冷重,应当位于锋面下部,故选B。
【点睛】冷锋的特点: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②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③冷锋坡度大。④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⑤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⑥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气旋的特点:①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②周围旋转向里符合,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③中心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风速大小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判断: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风,气温降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气温升高。
24. 以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A. 冬季风南下
C. 台风登陆宁波
【答案】C
【解析】考查水循环环节。
台风登陆宁波从海洋带来水汽到陆地,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C正确;冬季风干燥且南下是陆地吹向海洋,没有将海洋带来水汽输送到陆地,A错误;钱塘江水入海属于地表径流环节,B错误;高山冰川融化属于地表径流环节,D错误。故选C。
25. 以西风为动力的海流是
A. 北赤道暖流
【答案】D
【解析】考查洋流的成因。
西风漂流的动力是盛行西风,是以西风为动力的海流,故选D。
26. 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直接得益于
A. 日本暖流
【答案】B
【解析】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故选B。
27. 恐龙盛行的地质年代是
A. 古生代
【答案】B
【解析】考查地质年代判断。
恐龙盛行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故选B。
28. 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 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为干旱,植被稀少,土壤贫瘠;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降水少,流水侵蚀弱,风力侵蚀强。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9.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
A. 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答案】B
【解析】考查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滥垦、滥伐、滥牧,即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故选B。
30.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 差异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性的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的实例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1. 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A. 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 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 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 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由于水分条件递减形成
自然带由森林—草原—荒漠,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故选A项。
32.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成熟土壤的形成是高等生物大量积累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肥力,故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A. 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
B. 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
C. 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 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
【答案】B
【解析】考查非地带性分异。
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A不符合题意;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故B正确;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故C不符合题意;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 下列有关图示气温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植被破坏,导致沙尘天气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 冰箱、空调使用时释放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增加
C. 毁林,以及矿物能源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量增多
D. 近现代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的热量剧增
【答案】C
【解析】考查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图示反映了近现代全球变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为: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②大面积的毁林,故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国强,导致了全球气温波动上升。故选C。
35.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加
【答案】B
【解析】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即雪线上升。故选B。
36.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
A. 点状
【答案】B
【解析】考查河流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团块状,即团聚型。故选B。
37. 下列地理现象体现关联性的是
A. 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
C. 寒潮-酸雨-臭氧层空洞
【答案】D
【解析】考查地理现象的关联性。
台风引发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引发水土流失,故台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体现了关联性。故选D。
38. 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 地形、气候
C. 工农业发展水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要求为“自然因素”,人口、工农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均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故只有A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交通线布局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即可判断。
39. 要在图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一条公路,从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 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线的合理布局。③不穿越等高线,地形平坦,投资成本较低,而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社会效益也较好。
40. 利用人造烟幕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幕能使大气的
A. 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C. 大气的反射作用加强
【答案】A
【解析】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从而可以防御霜冻。故选A。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40分)
4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表示的北半球节气为
(2)图中AB线是
A. 晨线
(3)按白昼从长到短将A、B、C、D四点进行排列:
(4)A、B、C、D四点中处于正午12点的是
(5)A点的昼长是
【答案】(1)夏至 23°26′N (2)C(3)A C B(4)BD
【解析】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1)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则表示的北半球节气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
(2)图中AB线向东由昼到夜,故是昏线。
(3)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故按白昼从长到短将A、B、C、D四点进行排列是A DC B。
(4)A、B、C、D四点中BD处于昼半球中央经线上,故处于正午12点的是BD,C点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
(5)A点出现极昼,昼长是24 小时。
42. 读图,根据大气热力作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列问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2)地面的主要热源是
(3)大气产生保温作用的直接因素是
(4)根据大气热力作用中能量转换的过程,将图中字母所示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
【答案】(1)A,太阳辐射(2)B,地面辐射(3)C,大气逆辐射(4)A→B→C
【解析】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读图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B,名称是地面辐射。
(2)读图可知,地面的主要热源是A,名称太阳辐射。
(3)读图可知,大气产生保温作用的直接因素是C,名称是大气逆辐射。
(4)大气热力作用中能量转换的过程是“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故将图中字母所示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故A→B→C。
43. 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土壤肥力下降
B:水旱灾害增多
C:气候恶化
D:全球变暖
E:农业减产
F:威胁人类生存
【答案】①——B
【解析】考查环境问题。
读环境问题示意图,注意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可得出答案。
44. 读某区域等压面垂直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近地面A、B两处气温较低的是
(2)A、B、A′、B′四处中,气压最高的是
(3)a、b、c、d四个等压面中,气压最高的是
(4)A、B两地中易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5)若此环流为夏季风环流,则A、B两处中
【答案】(1)A(2)A,A′(3)a(4)B,A(5)A,B
【解析】考查热力环流和等压面。
(1)图示气温较低的地方应盛行下沉气流。
(2)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近地面的气压,根据水平气流方向判断A高于B。高空气流由B′流向A′,说明气压最低的为A′。
(3)垂直方向上,越往下气压越高。
(4)图示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容易成云致雨。A处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5)图示B处盛行上升气流,判断气温较A处高,若为夏季环流,判断B为气温较高的陆地;A为气温较低的海洋。
45. 下图是某地交通规划图。在规划中要确定一条公路干线。已知客货流收发点是火车站、县城和乡镇。一般来说,干线的走向要根据主要经济点的分布而定。这条干线的主要任务是联络火车站A和县城B,以及乡镇C、D。

(1)分析下面三种方案的利弊,选择一种最佳方案。
方案1:A—B 方案2:A—C—D—B
方案3:A——B C——E D——F
最佳方案是____________。
(2)在公路干线建成后,E、F很可能形成新的聚落。十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2分)( )
A.E、F聚落可能演变发展为两个乡镇,甚至县城
B.E、F两聚落均可能沿公路干线向河流方向延伸
C.十年后,A、B、C、D之间的耕地可能因城镇规模的扩大而减少
D.县城B以及乡镇C、D均可能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3)在A、B、C、D、E、F六个聚落中,随着新干线公路的建成,交通区位优势最
明显的是___
【答案】(1)方案3 (2)BC (3)A A
【解析】考查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方案1仅沟通了火车站A与县城B,没有沟通C、D两个乡镇,交通量小;方案2路线太长,主体运输由A到B的运输线路拉长了,造成运输成本的较大提高;方案3既沟通了火车站A与县城B的联系(此为公路主干),沟通C、D两个乡镇的公路又以分支形式与主干公路几乎垂直,线路较短,交通量大,运输成本最少,故最佳方案3。
(2)在公路干线建成后,E、F很可能形成新的聚落。十年后,E、F两聚落均可能沿公路干线向河流方向延伸;十年后,A、B、C、D之间的耕地可能因城镇规模的扩大而减少。BC正确。
(3)交通线的选择既要考虑地形,又要考虑交通量、占地多少等问题。
46. 读“水循环”示意图依次回答: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
④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答案】(1)蒸发
【解析】考查水循环类型及环节。
(1)水循环的环节:②为蒸发、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⑥为地表径流.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上内循环,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
(3)夏季东南风代表的是水汽输送,对应的是3。
本文标题:河北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中学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47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