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据上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 低纬度地区
2. 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经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 1个多小时
【答案】1. A
【解析】试题分析:
1. 根据题中图判断摄影师拍摄地点的纬度位置.图中恒星视运动轨迹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且北极星略高于地平线上,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图示可判断此地北极星的仰角小于30°,所以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低纬地区,如果在北极地区,北极星位于天顶位置,在南极附近看不到北极星。故该题选A项。
2. 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为360 °,用时约24小时,即15°/1小时。a恒星视运动转过角度约50°,拍摄时间为3个多小时,故答案选B项。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或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
C. 太阳直射20°S
4.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①③
【答案】3. D
【解析】试题分析:
3. 读图可知,遮阳板放下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室内太阳光照面积越小,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小值时,也就是一年中烟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此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选C。
4. 分析图中遮阳板设计原理,要达到相同效果,要考虑安装高度、遮阳板长度、太阳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太阳高度较大,假如安装高度不变,就要缩短遮阳板,假如遮阳板长度不变,就要升高安装高度,反之亦然。因为福州比烟台纬度低太阳高度要大。所以要保持室内照射面积相同,应该按②或④方法安装。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下列各题。
5.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 ⑥或⑦
6.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 ③或④
【答案】5. A
【解析】
5.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M、N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M、N并指向N,若该等高面是高空,可以忽略摩擦力,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偏转为(北半球向右偏)与等压线平行,即⑦所示风向;若该等高面是近地面,则要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右偏(﹤900),即⑥所示风向,故选A。
6.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M、N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M、N并指向M。O点风向可以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风向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即③(北半球向右偏)或⑦(南半球向右偏),故选C。
7. 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达到稳定时,即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也就是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风沿着与等压线斜交的方向吹;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垂直于水平运动的方向,即垂直于风向。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风的形成。
8.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大气和水的运动
C. 煤和石油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9. 岩石圈是指
A. 地壳
C. 地壳和地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地幔中有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合在一起,物质组成为岩石,叫作岩石圈。
考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近年来,光伏发电产业已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排头兵,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如下图所示某同学提出将光伏板的支架改造成活动支架。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用于光伏发电的太阳辐射能
A. 属不可再生能源
C. 与风能、水能无关
11. 若调整活动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与光伏板垂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昼夜更替
12. 甘肃省酒泉市一年中,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α最小、光照时间最长的日期是
A. 春分日
【答案】10. B
【解析】考查太阳能的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0. 太阳辐射能源于太阳组成物质的核聚变反应,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输,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地球上风能、水能等能源的根本来源。故选B。
11. 调整活动支架可使太阳光线与光伏板垂直,而太阳光线受太阳高度的影响,故选C。
12. 从题图可知,太阳光线与光伏板垂直时,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
余的,H 越大,a 越小,而每年夏至日时甘肃省酒泉市正午太阳高度全年最大,故选B。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 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完全一致
C. 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14.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A. ②③
【答案】13.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学生要明确哪些区域是有明确界线,哪些没有,区域内部相对一致,但并不完全相同,区域之间是有差别的。
13. 区域有的有明确的界限,如行政区,有的没有明确界线,如地形区,A错;区域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存在差异,B错; 区域有的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有的根据社会要素特征来划分的,C错;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D对。
14. 行政区有明确的界线,河北省和张家口市都是行政区,都有明确的边界,①⑥对;自然带、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都没有明确边界,②③④⑤错,选择C。
读下图“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图中的山前地貌名称是
A. 三角洲
C. 冲积扇
16. 图中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答案】15. C
【解析】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15. 仔细读该地地貌景观示意图可以发现,该地貌位于山麓地带,呈扇形状;根据常见地貌形态与分布可知: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位置,冲积平原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沙丘一般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冲积扇位于山麓地带,呈扇形分布,故选项C正确。
16. 由图可知该地貌位于山麓地带,处于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因而该地貌应当与流水作用有关,故排除选项C、D;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山口部位沉积,形成扇形平原,为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选B。
左图为“美国硅谷地区图”,右图为“德国鲁尔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两地区工业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 劳动力丰富
18. 两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 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C. 新增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答案】17.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的工业地域,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工业地域的特点。
17. 美国“硅谷”是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是影响主要因素,A错;两者都需要交通便利,交通条件是两地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B对;气候不是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主要条件,C错;美国“硅谷”对水源条件要求较小,D错。
18. 美国“硅谷”是高新技术产业,没有生产联系,主要因为技术合作而形成工业区,A错;美国“硅谷”没有经历了衰落、重振过程,B错;两工业地域新增企业都以中小型为主,C对;美国“硅谷” 工业布局趋向知识和技术,D错。
读组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 地壳运动
20. 下列地区中,能看到乙图中地貌景观的是
A. 大连海滨
【答案】19. B
【解析】试题分析:
19. 读图,甲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河谷,乙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外力侵蚀作用,B对。图示目前表示的不是地壳运动,A错。堆积作用、岩浆活动与目前的地貌形态无关,C.D错。
20. 读图判断,乙图中地貌景观是高山冰川侵蚀形成,选项中阿尔卑斯山有冰川侵蚀,C对。大连海滨、长江入海口是沉积形成,A.D错。云贵高原海拔较低,纬度较低,没有冰川,B错。
考点:地貌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读下图,“某区域等值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a﹥b)
①P为山坡上的洼地②Q为山坡上的洼地③P为山坡上的小丘④Q为山坡上的小丘
A. ①②
22. 若b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
①200
A. ①②
【答案】21. C
【解析】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21. 由于a>b,根据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理判断,P为山坡上的小丘,③正确;Q为山坡上的洼地,②正确。故选C。
22. 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点海拔(300,400),②正确;Q点海拔(100,200),③正确。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0m
24.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25.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位置在
A. ①②之间
【答案】23. C
【解析】考查等高线的判读。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能抓住河流与等高线分布的关系;等高线疏密反映的地形坡度和水库建设的基本要求判断即可。
23. 图中等高距为5米,东南角地势最低,海拔为20到25米之间;东北角地势最高,海拔为80到85米之间,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5到65米之间,但不会是55米或65米,故C项正确。
24. 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密集,表明该处坡度大,河水流速快。故选C。
25. 图中适合建水库的是在河流①②之间的等高线所形成的口袋形地形位置,该处建水库工程量小,集水面积广,储水量大。故选A。
一架飞机从甲地 (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后抵达乙地 (60°N、80°E)。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 飞机途中航向
A. 一直不变
C. 先朝西北后朝西南
27. 这架飞机若以同样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致需要
A. 16小时
【答案】26.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极地航线和经纬网上长度的计算。
26. 甲地
27. 在经线上纬度相差一度,相差111km,走极地航线,两者之间的距离是60°×111千米/度,8小时到达,飞行速度是60°×111千米/度÷8小时;若以同样速度,沿60ºN纬线航行,甲地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A. 泥沙淤积排水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
C. 河流污染加重
29. 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 四月
30.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分解者
C. 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答案】28. A
【解析】试题分析:
28. 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流含沙量加大,进而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湖泊淤塞,致使涝灾频发。
29. 该地区“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锄草三次”。而长江流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所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七月。
30. 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即茶园“消瘦”。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水土流失的主要形成原因(植被破坏和暴雨冲刷等原因),结合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中下游泥沙淤积等内容分析即可。
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经过一个世纪的繁荣后,于20世纪50年代走向衰落,又经过近三十年的整治,重新焕发生机,完成下列各题。
31. 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基础是
A.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 丰富的煤炭资源
32. 20世纪50年代以来煤炭作为能源,其需求量呈减少趋势的原因是
①石油和核能的利用②世界炼钢技术提高,耗煤量减少③炼钢的耗煤量逐年增加④煤炭资源逐渐枯竭
A. ①②
33. 德国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有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传统产业迁入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减少煤炭企业数量,调整产业结构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 ①②④
【答案】31. C
【解析】考查鲁尔区的发展。
31. 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产区近;水陆交通便利;发达的工业;广阔的市场等。故选C。
32.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世界炼钢技术提高,耗煤量减少,导致煤炭的需求量呈减少趋势。故选A。
33. 德国鲁尔区改造的措施有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迁入,②正确;煤炭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③正确;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正确;完善交通运输网等。故选D。
34. 下图是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图中纵坐标的划分间隔为0.5cm,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cm,读图回答第下题。
图中的垂直比例和水平比例分别是
A. 1:1000和1:50000
C. 1:5000和1:20000
【答案】D
【解析】垂直比例=0.5cm/50m;水平比例=1cm/50m。选择D
据报道,近些年来,日本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物都能被利用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日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5. 日本政府认为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应该是
A. 完全不排放废弃物
C. 最佳生产、最少消费
36. 下列行为符合“零排放”概念的是
A. 秸秆燃烧后还田
C. 采富矿弃贫矿
【答案】35. D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35. 循环经济旨在节约有限资源,减少浪费,针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而言,故D项符合。
36. ABC三项措施都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符;故选D项。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下列各题。
37.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蚀作用
38.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滥伐森林
【答案】37. B
【解析】试题分析:
37. 江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季,山区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流水侵蚀使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B正确。
38.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A正确。
【考点定位】经色荒漠的形成原因
下图所示为某地区昼夜状况图,图中BC为晨昏线,∠ABC等于23°26′,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9. 在图示状况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能是
A. 23°26′S
C. 23°26′S
40. 当∠ABC由最小值增大至图示状况时
A. 地球公转速度达最大值
B. 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移动
C. 昼半球的范围逐渐扩大
D. 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答案】39. A
【解析】
39. 根据图中BC为昏线,∠ABC等于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根据AB的经度为30°,则可能为30°E,或30°W,所以直射点的经度可能为60°W或120°W。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40. 当∠ABC由最小值增大至23°26分,表示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快,但是未到1月初,还未达到最快;极圈内极昼极夜的范围在增大,北极极夜范围增大,南极极昼范围增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第Ⅱ卷(综合题,共计5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感受是
A.左右摇晃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A
【解析】(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速度快的纵波;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会产生海啸,也会对沿海地区人类产生危害。
(2)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受感受到先上下颠簸,后横波传到,后感觉到左右摇晃。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B古登堡界面时,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根据图中不同圈层的位置关系,可知C表示地壳,D+E表示地幔,F+G表示地核。
(5)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状态传播速度不同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状态,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42. 下图为“我国沙漠化土地及沙漠化快的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地区降水稀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②地区荒漠化速度快的原因有哪些?
(3)②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
(4)要遏制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案】(1)深居内陆、地形阻挡
【解析】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原因从海陆位置及地形方面分析。①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有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
(2)内蒙古东部②地区荒漠化自然原因从气候、植被、动力因素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人口增长、人类活动不当“三过度”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从人口控制、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居民生活能源解决等方面分析。
43. 读右图“田纳西河流域地形示意”和左图“流域内中游某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煤、铁、铜等)十分丰富。20 世纪30 年代,该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成为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综合开发和治理,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图中A、B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在__________米以上;该流域为什么水能蕴藏丰富?
(2)该流域的开发早期洪水为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流域内中游地区防洪的水库,
要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哪几个月?
(3)综合开发和治理后,田纳西河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你认为其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是什么 ?
【答案】(1)1800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落差大;流域内降水量丰富
【解析】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1)读等高线图可知,图中A、B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在1800米以上;影响水能因素主要有流量与落差两大因素,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落差大;流域内降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故流域水能蕴藏丰富。
(2)开发早期洪水为患的主要原因有汛期降水集中;多暴雨;森林遭到破坏;下游为平原,排水不畅。由图知田纳西河流域冬春降水相对多,夏秋较少,故河流流量冬末春初大,夏秋小。要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是雨季来临之前,读图可知合理时间为8—10月份。
(3)综合开发和治理后,田纳西河利用火电、水电充足的能源优势,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形成了著名的工业走廊。
本文标题: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文)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45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