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各组行星中,全部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A. 水星、土星
【答案】D
【解析】八大行星按其自身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结合选项,选D项。
2. 不属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地球自身条件的是
A. 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C. 有液态水存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分为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太阳光照稳定和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原因包括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从而存在适宜的温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从而存在适合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睛: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3.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生物的活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形成、大气和水体的运动、煤炭、石油的形成都与太阳辐射有关,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能的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D。
【考点定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 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1个回归年
C. 无论角速度、线速度,都是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D. 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答案】B
【解析】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错;地球公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是一个恒星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一次往返运动,所用的时间为一个回归年。B错。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C错。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公转轨道的近日点,D错误;故答案选C项。
5. 我国“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半球和移动的方向是
A. 直射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 直射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答案】B
【解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我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此时太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上,并慢慢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下列各地在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 赤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纬度最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为0,两极地区纬度最高,昼长最长为24小时,昼长最短为0小时,变化幅度达到24小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7. 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A.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C. 地球经过了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决定了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8. 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
A. 地方时相同
【答案】A
【解析】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自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只与纬度有关,B错误;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与经度有关,经度相同则地方时相同,A正确;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不用时间获得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形成四季,因此不会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现象,C错误;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全球相等(南北极点除外),线速度自赤道向两侧的高低纬递减,与纬度有关,D错误。故答案选A。
9. 已知甲地比乙地的地方时早2小时,乙地的经度是东经120 º,甲地的经度是
A. 东经105°
【答案】C
【解析】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甲地比乙地的地方时早2小时,所以甲地和乙地的经度差为30°,根据东早西晚的原则可知,甲地应该在乙地的东部,乙地的经度为120°E,由此推出甲地的经度是为东经150 °。故答案选C项。
10. 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 太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天体系统的等级和包括关系,地球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A.B.C包括地球,A.B.C错。河外星系不包括太阳系,不包括地球,选D。
【考点定位】天体系统及等级。
【名师点睛】根据天体系统结构,和包含关系,判断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一级,是并列的,没有包含关系,所以河外星系不包含地球。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A. 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 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 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 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12. 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A. 18时—次日7时
C. 16时—次日8时
【答案】11.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主要的热力环流实例运用,根据气温的变化判断气压的变化。
11. 水的比热容大气温的日变化小,陆地比热容小气温的日变化大,曲线①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曲线,A错;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对;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比热容小所致,C错;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比热容小。
12. 海风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海洋上气温小于陆地气温时间,结合左图可知大约8时~当日17时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选择B。
13. 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A. 长江口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
B. 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 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D. 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长江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所导致的,不是太阳活动影响。故选A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4. 目前用人工爆炸探测地下石油资源的方法
A. 使石油资源汇集
B. 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间接了解地表以下的物质性质
C. 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加快
D. 仪器先测到横波
【答案】B
【解析】地震波是人类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来探测矿藏已成为人们找矿的一种途径。由于地震波中的横波无法通过液态物质,加之纵波传播速度会有相应的变化,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探测地下石油资源。故应选B。
15.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 地壳
【答案】B
【解析】地球内部熔岩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故选B。
16. 东经121º比东经120º的地方
A. 区时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相邻经线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经度1º,时间差4分钟。东经121º比东经120º的地方 地方时早,B对,D错。区时相同,A错。由于昼长的纬度变化,不一定先看到日出,C错。
【考点定位】区时、地方时。
17. 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 昼夜的产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昼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夜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A项错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就不断地交替,即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B项正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加上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运动,致使除了在赤道上外,地球上各地区的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并且在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极昼极夜都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8.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
A. 6月22日前后
【答案】A
【解析】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故A正确;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故B不符合题意;春分日和秋分日,除赤道上达一年最大值外,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故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除赤道上达一年最大值外,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19. 下列城市中,6月22日白昼最短的是
A. 北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状况的判断。昼夜长短状况只要看直射点的位置,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全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为:越往北昼长越长,越往南则昼长越短,比较选项中的城市,位于最南面的为广州。故答案选B项。
20. 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A. 20时
【答案】D
【解析】由题文可知,以天空中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向后推23时56分4秒即可,即为19时56分4秒。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实际周期,属于常规知识点的考查,只要记住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对应的时间即可。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烟熏是农作物预防冻害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是导致图中的
A. a增强
2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为短波辐射,b为长波辐射
C.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d
【答案】21. A
【解析】试题分析:
21. b为太阳辐射,d为地面辐射,a为大气逆辐射,烟熏能够增加大气中的尘埃和二氧化碳,增加大气对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吸收,可增加大气的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从而起到防冻作用。
22. 太阳辐射为短波,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都为长波辐射,a为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b为太阳辐射,为短波,A错;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是因为云雾多,与a大小无关,B错。d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C对; 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赤道附近云量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D错。
【考点定位】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名师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再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第1题应从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来考虑,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强。第2题考查到各种辐射波的波长长短,在我们学到的各种辐射中,只有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都为长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各地获得太辐射量的多少与纬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有关系,分析各地受到的太阳辐射多少要从影响各地太阳辐射的因素来考虑。
23. 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 光照太强
【答案】C
【解析】人类可以对于那些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进行调节和改造,但这种调节和改造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冬季,气温比较低,不利用蔬菜的生长,但是利用塑料大棚可以改善蔬菜种植的热量条件。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由于大棚的保温作用而对热量的调节,也使得其日温差变小,从而使其质量有所下降,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故选C。
24. 对全球气温升高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增多会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所以选择A选项。
25. 下图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甲乙两风带的风向,可判定丙为高压带,且两侧的风向不同,故判断为副热带高压带,且风向向左偏,判断丙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故答案选A。
26.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时,正确的是
A. 亚洲高压最为强盛
C.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我国是季风气候,冬季我国东部盛行西北风,D错误;在冬季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错误;冬季,北半球是昼短夜长,C错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所以冬季亚洲高压最强盛,A正确。故答案选A。
27. 下列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答案】D
【解析】海洋昼夜温差小,陆地昼夜温差大;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昼夜温差小,综合考虑海洋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陆地上的晴天昼夜温差最大,选择AD。
28. 下列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C.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可知,“热”的近地面空气会膨胀上升,故排除选项A;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故排除选项C;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较郊区温度高、气压低,因而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市区,故排除选项D;白天裸地较草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草地则相反,近地面空气由草地吹向裸地,高空则相反,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运动。
29.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太阳活动造成的
C. 海水的热胀冷缩
【答案】D
【解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因此导致不同纬度冷热状况的差异,进而形成大气垂直运动,受热多的地方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受热少的地方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不同气压间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方向运动。因此,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
30.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 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答案】D
【解析】全球分布有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A错误;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带即有偏南风也有偏北风,B错误;形成气压带的原因有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C错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导致了北半球气压带被打破,而形成块状分布,D正确。故答案选D项。
31. 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 ①极地高气压带
C. ③东北信风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三圈环流经向剖面图,根据纬度位置和气流运动方向判断所属气压带和风带。①、②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③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为少雨带。故选B。
考点:该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32. 下列多雨的气压带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
A. 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往往成云致雨;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西风带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气流,降水较多;信风带内的信风多是内陆风,降水少;极地东风带内风多来自极地地区,寒冷干燥。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
33. 以下有关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的说明,正确的是:
A. 图中a表示地面摩擦力,b表示地转偏向力
B. 图中c表示风向,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C. 图示情况应发生在南半球,因风向偏左
D. 图示情况不可能发生在近地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读图,图中d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c向右偏转,表示风向,B对。图中a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b与风向相反,表示地面摩擦力,A错。图示情况因风向偏右,所以应发生在北半球,C错。图示情况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可能发生在近地面,D错。
考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的因素。
34. 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A. 阴冷潮湿
【答案】B
【解析】反气旋中心气压为高压,
35. 下列天气现象中与冷锋活动无关的是
A.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C. 我国秋冬季节爆发的寒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的暴雨、秋冬季节爆发的寒潮、北方春季出现的沙尘暴都是因为冷锋造成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因为准静止锋。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6. 下图中所示是:
A. 北半球的气旋
C. 北半球的反气旋
【答案】B
【解析】水平气流从四周流向中心辐合,故判断中心为低压,即气旋系统,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故画出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而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合,故B项正确。
37. 上海迪士尼乐园于2016年6月16日开园,开园当天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台风侵袭,狂风暴雨
C.伏旱期间,炎热干燥
【答案】D
【解析】随着雨带的推移,在6月份雨带移至长江流域,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锋面长时间徘徊形成准静止锋,从而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故答案选D项。
38. 月球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其主要原因是:
A. 月球在公转过程中距太阳远近差异大
B. 月球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无削弱作用,对月面又无保温作用
C. 月球体积小吸热散热快
D. 月球的公转周期小于地球的公转周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上的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晚上大气逆辐射起保温效应,而月球上没有大气,故昼夜温差大。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对气温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9. 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应在
A. ①附近
40. 若该锋面为快速移动的冷锋,会带来雨雪天气,则降水最集中的区域可能是
A. ①②③
【答案】39. C
【解析】
39. 锋面附近,为冷暖气团的交界处,故温差最大,故判断为③处。故答案选C项。
40. 锋面降雨的雨区都位于冷气团一侧,①②③侧的温度较低,属于冷气团,④⑤属于暖气团。故锋面雨区应位于①②③区域,故答案选A。
二、综合题。
41. 下面两图中,左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左图中的D处球面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
(2)当地球运动到左图中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______。
(3)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左图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右图的移动过程是__
(5)右图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是______。
【答案】(1)略
(2)夏至
(3)略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相关知识。
(1)读图分析可知,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线应该和晨昏线垂直,北极圈以及以北为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现象。
(2)B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
(3)公转A到C之间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时间长;公转C到A之间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时间短,从而造成两段时间的差异。
(5)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时,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右图中因此符合题意的为b。
42. 下图为北半球高空气压分布图,图中MN为等高面,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
(2)甲乙两处冷热不均,甲、乙两处中受热的是
(3)在近地面,甲处气压比乙处
(4)若此图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环流侧视图,则
【答案】(1)DBE
(2)甲
(3)低
(4)净化空气
【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等压面判读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结合等压面的分布与气压高低的关系进而能判断气压高低和近地面的冷热差异,注意利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城市热岛环流等原理具体分析问题。
(1)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压面分布,位于同一等压面上则气压相等,故B、D、E位于同一等压面上。A点位于等压面下方则气压较高;C点位于等压面的上方,则气压较低。
(2)根据甲乙两地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则甲处气流上升,判断该地为受热,乙地空气下沉,判断为冷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附近应在7月初,北半球此时为夏季,则海洋较同纬度的陆地气温较低,故判断乙地为海洋。
(3)图示近地面的水平气流由乙地指向甲地,故判断甲地气压比乙地低。图示丙地风向为东风,而结合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则丙地盛行东南风。
(4)若为城郊环流,由于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则甲处判断为城市中心。若丙地为绿地,则由于近地面的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进入城市前先经过了绿地,由于绿地能增加蒸腾作用,净化空气,故对城市空气能其净化和增湿作用。
43. 读“我国某地1月中旬的气象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日期该地气压变化呈
(2)从空气的温度性质看,10日受
(3)在6日前后,天气变化最为剧烈,可能出现
【答案】(1)下降趋势
(2)冷
(3) 雨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天气系统。
(2)读图分析可知,10日该地气温低,应受冷气团的控制。
(3)读图可知:在6日前后气温和气压变化最为剧烈,受冷锋的影响,其天气为阴天、刮风、降温、雨雪等。
44. 读“水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1)根据水循环的完整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出箭头。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__。
(3)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________环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 ___________(填字母)。
(4)从图中分析,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逆时针方向
(2)蒸发
(3)B
(4)太阳辐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根据水循环和图示箭头可以看出,A表示海洋水体的蒸发,箭头向上;B表示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箭头由海洋指向陆地;C表示陆地上的降水,由上到下;D返回海洋的地表径流,由陆地指向海洋。
(2)由上题分析可知, A表示蒸发;B表示水汽输送;C表示降水;D表示地表径流。
(3)我国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就是海洋水汽通过B环节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而形成的。南水北调通过改变地表的径流从而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它影响的主要环节是地表径流。
(4)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因此,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本文标题: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366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