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两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l.该地1月盛行偏北风,6月盛行偏南风,据图分析该地可能位于
A. 华北平原
2. 关于该地6月9H天气的叙述,正确的足
A. 降水多少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
B. 该R降水不可能足对流雨
C. 该H 8:00左右地面辐射最强
D. 12~13时气温降低是因为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答案】1. D
【解析】根据风向,判断该地可能位于季风区。根据温度判断,不可能是温带、热带,根据降水集中在6月份,北半球夏季,不是地中海气候。该地9日午后有降雨,气温下降,可能是对流雨。
1. 该地1月盛行偏北风,6月盛行偏南风,说明位于季风气候区,不可能是地中海沿岸,C错。据图分析,该地最冷月气温大于0 ℃,小于15 ℃,不可能在温带或热带地区,A、B错。可能是亚热带气候区,位于珠江三角洲,D对。
2. 读图,该地6月9日降水多少与气温高低无正相关关系,A错。该日降水集中在午后,可能是对流雨,B错。该日10:00左右太阳辐射最强,所以地面辐射最强,损失热量最多,C错。12~13时气温降低是因为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D对。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翟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③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 ①②
4. 图中河流
①分叉多
A. ①③
5. 图中扇三角洲
①其形成条件足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②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③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④南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
A. ②③
【答案】3. A
【解析】
3. 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大小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是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是由大变小,说明是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故选A项。
4. 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河流分叉较多,而且形成不止一个三角洲,说明河流易改道,故选C;现有信息不能判断多为地下暗河,排除②;根据沉积物粒径的不断变化,说明该地流量不稳定,排除③。
5. 水体水面上升则三角洲缩小,②错误;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扩大,③错误;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流水沉积作用是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故B正确。
【点睛】
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地貌,一般是河流在山上流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慢,水中携带的泥沙在山口处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流水沉积物是有分选性的,随着流速的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另外流水的携沙能力也与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关,流量大、流速快,则携沙能力强,反之携沙能力差。
山西某中学教学楼楼前摆放着日晷,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在晷盘面上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下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北京时间12点的足
A. 甲
7. 夏至日晴天时开晷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是
A. 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
C. 南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
8. 若图示日晷仪晷盘与地面的夹角改为67°,则该同晷最可能放置的地点是
A. 广州
【答案】6. A
【解析】
6. 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即为12:00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1 1
:44,太阳位于正南偏东方向,日晷晷针针影指向西北方向。故选A。
7. 影子与光源方向相反。夏至日北半球日出东北,正午是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落西北,因此针影移动方向应是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故选D。
8. 若图示日晷仪晷盘与地面的夹角改为59°,则该地纬度应为31°N,与上海所在纬度大致相当,故选C。
2017年5月,河南豫南地区,当地传统的耕作习惯为眷夏种一季稻,秋冬种油菜、小麦或紫云英草。不过,现在很多人一年只种一季稻,所以这个季节里原本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的田园风光,被片片“白地”所取代。根据跟踪观察,豫南的麦季撂荒正从早期的局限在312国道以南地区,逐渐越过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豫南部分地区两熟田变成一熟田的原因主要是
A. 伞球气候变暖
10. 影响豫南麦季撂荒蔓延方向的主要因素足
A. 交通
11. 当地一些农业部门干部解释“白地”出现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好处,主要体现在
A. 增加生物多样性
C. 恢复土地肥力
【答案】9. B
【解析】
10. 根据材料信息“由丘陵向平原蔓延”可知,影响麦季撂荒蔓延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
11. 原本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的田园风光,被片片“白地”所取代,两熟田变为一熟田,可以让土地休耕,达到恢复土壤肥力的作用,故选C。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首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发展历史悠久。城市北郊有著名的伯尼亚萨森林,市内用草坪、玫瑰花、月季花组成的色彩缤纷的花坛随处可见.植树造林,养花种草,绿化城市,美化环境,己成为布加勒斯特居民的传统和爱好。如今的布加勒斯特,绿荫如盖,花木成林,湖水片片,成为一座“花园城市”。下图是布加勒斯特所在地区的地形、降水、水系分布图。
(1)简要说出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布加勒斯特城市早期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3)分析布加勒斯特成为“花园城市”的主要原因。
(4)多瑙河下游历史上多发生春季洪涝灾害,试分析多瑙河下游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1)降水分布不均,白西向东呈减少趋势。原因:该地受来白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较大,且自西向东受盛行西风影响逐渐减小
【解析】整体分析:
该题考查区域地理。根据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等高线等信息来推断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进而分析与自然特征相关的城市区位、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与自然灾害发生的相关性,逻辑性强,学生必须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解答。
(2)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区位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一般情况下,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气候温和的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布加勒斯特所处位置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处于中纬度,热量适宜,降水在600—800毫米之间,降水适宜。
(3)该地降水和气温适宜,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树造林,养花种草,绿化城市,美化环境,己成为布加勒斯特居民的传统和爱好”,说明人们美化绿化环境的意识很强;同时城市中花坛随处可见,应该与城市规划有关,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4)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从来水(降水、支流汇入等)和排水(地形、蒸发、下渗、凌汛等)两个方面来分析,来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区域易发生洪涝灾害。多瑙河下游地形低洼,排水不畅,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易发生洪涝灾害。多瑙河下游春汛的发生可以从凌汛和季节性积雪融化来考虑。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肉,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1)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试推测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的原因。
(3)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答案】(1)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树木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不相同,因而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
(2)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
(3)根据材料,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率又出现峰值。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当前,人们为了放松休闲、愉悦身心,不以游览景区景点为目的,而是以享受旅途本身为目的,以随性而游、兴尽而返方式进行的一种自助旅游方式出现了。无景点旅游的出现,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无景点旅游的目的不是特定的景区、景点,甚至排斥传统的以卖门票为特征的景区、景点观光方式。
说明无景点旅游兴起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有利影响:有利于热点景区的游客饱和压力减小;有利于游客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使得传统旅游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有了发展的机遇和可能;有利于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有利于纠正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影响:对旅行社造成了冲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旅行社的客源;传统景区的门票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解析】整体分析:
该题考查旅游地理。考查旅游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材料,把握该种旅游方式的特点,从分析其特点来把握影响。
评价、影响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从正、反(利弊)两方面来分析。该种旅游采取随性而游方式,没有特定的景点,可以减轻旅游景点的压力,使旅游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使游客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但是对传统旅游业来说,会使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的收入减少。
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扎龙湿地生态保护区是同纬度地区景观最原始、物种最丰富的湿地自然综合体。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到此失去河道,漫溢于地表成大片沼泽,苇丛茂密、鱼虾众多,是水禽理想的栖息地。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水禽、鹤类科研繁育等。,近年来,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片湿地变为旱地,大量丹顶鹤北迁至俄罗斯远东湿地地区。
分析俄罗斯湿地的形成条件并列举扎龙湿地留住丹顶鹤的措施。
【答案】形成条件:河水定期泛滥;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下有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地势低洼,自然排水不畅;河流多白南向北流,河流凌汛造成长期积水等,措施:人工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迁移湿地核心区人口;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繁殖丹顶鹤等
【解析】整体分析:
该题考查湿地的保护。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湿地的形成条件、湿地的功能以及湿地的保护措施,难度较小。
湿地的形成条件从一般是来水(降水、支流汇入等)和排水(地形、蒸发、冻土、凌汛等)两个方面来分析。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蒸发弱,土壤含水量大;多冻土,水不易下渗;凌汛发生导致河水泛滥等都是湿地形成的有利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等。
本文标题:河北省2018届高三11月份衡水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36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