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 下列关于城市的地域形态叙述错误的
A. 城市的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种类型
B. 集中式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例如:兰州
C. 集中式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D. 条带式或放射状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2. 关于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A. 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确
B.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明不论城市大小,城市的功能都相同
C. 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小城市的服务范围较小
D. 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1. B
【解析】
2. 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没有明确的界限,A错误;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与城市的级别有直接联系,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城市职能相对较多,小城市服务的范围较小,城市的高级职能相对较少或没有,B错误,C正确;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D错误。故答案选C项。
点睛:城市的三种形态类型(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的成因和优缺点:
城市的形态分为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大类。集中式的优点是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组团式的优点是分散污染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条带式或放射状的优点是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和亲近自然。
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3. 下图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A. 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4. 伴随下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A. 商业用地减少
【答案】3. 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及影响。
3. 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工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人口增加。
4. 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
5. 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A. 经济因素的迁移
B. 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C. 生态环境的迁移
D. 政治因素的迁移
【答案】D
【解析】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政治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为战争导致的国际难民。故答案选D项。
6. 战争中伊拉克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被称作国际难民,具体来说应该属于
A. 环境难民
C. 经济难民
【答案】D
【解析】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从而产生国际难民,这种难民属于战争难民,故答案选D项。
7. 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会对被迁入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难民的迁入会对该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B. 难民可以创造一定财富,会大大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C. 难民的安定需要一定的扶持,这样会增加被迁入国的负担
D. 对于难民的管理,会有困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会对被迁入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影响迁入国的社会稳定;同时人口的迁入会大大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但难民的安定需要一定的扶持,这样会增加被迁入国的负担。故答案选B项。
点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8. 战争中大量参战的伊拉克士兵死亡,从这一方面来考虑,这样会导致伊拉克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生率将会升高
C. 自然增长率下降
【答案】A
【解析】战争会导致出生率下降,A说法不正确;战争会导致死亡率下降,B说法正确;自然增长率下降,C说法正确
9. 下列不属于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A. 人口迁移规模加大,流动频繁
B. 人口迁移流向主要为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C. 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最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D.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结合下图全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工厂化农业”也称“农业车间”,即在人为控制下,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栽培环境,进行可控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可以实现蔬菜、花卉、家禽家畜饲养全天候、反季节的连续性生产,从而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0. 按农业的分类,“工厂化农业”应属于( )
A. 种植业农业
B. 劳动密集型农业
C. 资金和技术密集农业
D. 粗放农业
11. 对“工厂化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可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B. 不需要自然条件的投入
C. 改革开放以来已在我国出现
D. 是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必由之路
【答案】10. C
【解析】
10.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由题中材料“工厂化农业”的具体解释需人为控制,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等,说明该农业类型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主要生产价值较高的蔬菜、花卉、乳肉等产品。故答案选C项。
11. 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已出现,发展“工厂化农业”可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故答案选C项。
12. 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生产
A. 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C. ①地形②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答案】A
【解析】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是热量条件好,可一年两熟,主导因素是热量;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是在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是当地可解决灌溉水源,主导因素是水源;③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是当地晴天多,光照强,利于光合作用,主导因素是光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是当地市场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主导因素是市场。选A正确。
13. 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 土地资源不足
C. 劳动力不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水资源不足,D对。
土地、劳动力不是主要限制条件,A、D错。我国化肥、农药产量充足,不是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条件,B错。
考点:区域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如果用a表示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a
C. b
15.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 四川—水力资源
C. 黑龙江—矿产资源
【答案】14. C
【解析】
14. 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约为8-9亿;中国的环境承载力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相当,约为16亿人。所以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b<a<c。故选C。
15.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木桶短板的是该区域的人口容量小的重要限制因素。四川的水力资源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维吾尔族语原意为“陡壁的险峻小丘”)。读下图“雅丹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 东南丘陵
17. 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岩浆活动
【答案】16. B
【解析】
16.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雅丹地貌形成于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所以应位于干旱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7. 本题考查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
分布区 |
外力作用 |
侵蚀地貌 |
沉积地貌 |
其它 |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
流水 |
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
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分选性) |
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 |
干旱地区 |
风力 |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有分选性) |
|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
冰川 |
U形谷、冰斗、刃脊、角峰、峡湾 |
冰碛地貌(不具有分选性) |
|
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8. 下图中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 地壳运动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甲图为峡谷,属于河流的侵蚀地貌;乙图为角锋和冰蚀谷,属于冰川的侵蚀地貌,因此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侵蚀作用,故答案选B项。
点睛: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风化作用 |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
侵 蚀 作 用 |
风力 侵蚀 |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
|||
流 水 侵 蚀 |
侵蚀 |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
冰川 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
||||
海浪 侵蚀 |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
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 |
||||
堆 积 作 用 |
冰川堆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流水堆积 |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
风力堆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
||||
海浪堆积 |
形成沙滩海岸地貌 |
滨海地带 |
19. 对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属于内力作用造成的是甲图
C. 丙图属侵蚀作用
【答案】A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甲图属于断层构造的地堑和地垒,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A正确;乙图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丙图属于沙丘,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C错误;丁图为海岸地貌,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答案选A。
读下图《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A. 石灰岩分布地区
21. 该地形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
A. 云贵高原
【答案】20. A
【解析】
20. 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物质在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图中所显示的钟乳石、石笋、石柱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主要为石灰岩分布区,故答案选A。
21. 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的是我国的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且气候湿润,长期的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故答案选A。
22. 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 平原地形为主
C. 城市市场需求量大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市郊地区”“发展迅速”等信息,故判断生产的扩大主要受市场需求量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题干基本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影响农业生产规律的主要因素。
23. 青藏高原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A. 雨量充沛
C. 气温低,蒸发弱
【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空气稀薄,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效率高,养分积累多,晚上气温低,呼吸作用弱,养分消耗少从而高产。
【点睛】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24. 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
A. 土壤
【答案】A
【解析】首先应该明确沼泽土与盐碱地的特点。沼泽土是在积水和地下水浸渍及湿生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水分太多,长期潮湿。盐碱地是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物质、碱性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极大。其次,要在沼泽土、盐碱地上发展种植业必须改良当地土壤,沼泽土中水分太多,需排水;而盐碱地则盐分太多,需洗盐、施用石膏等措施。因而两者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土壤。故答案选A。
25. 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A.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饮食结构中蔬菜等的需求逐渐增多,城郊农业中蔬菜比重逐渐增加,而粮食比重逐渐减少。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
二、非选择题(40分)
26. 下图是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主要属
(2)该区域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是:
(3)该区域苹果、核桃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4)最近该地苹果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你认为还需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5)改地区产业结构转化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C.使黄河下游不再断流
【答案】(1)暖温带
【解析】本题以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区位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1)山西主要属于黄土高原地区,从热量带上来讲应该属于暖温带。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光照、水分和热量等因素。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晴天多,有利于光合作用,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2)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国家政策等方面。该地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条件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劳动力。
(3)该区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少,而且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而且,由于该地年降水量较少,水源短缺。
(4)遭遇“绿色壁垒”,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在品质等方面还没有过关,因此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品质;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综合开发;另一方面,利用WTO的有关条款加以保护。
(5)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了粮食的种植,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增加了附加值,缓和了人地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AB正确。
27.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A、B、C三地填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填序号):
①混合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2)B处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与A处地域类型相似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中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在世界上A类型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4)A处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位置为________,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美国发展A类农业的优越条件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气候________。
(6)为A类农业提供机械、电力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________。(双选)
①人口密度②先进的科学技术③便利的交通运输 ④发达的工业
【答案】(1)图略(A、B、C分别为② ③ ①) (2)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种植历史悠久 (3)西北 东北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 (4)美国中部平原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5)地势平坦广阔 土壤深厚、肥沃 水源充足 温和,降水较多,雨热同期 (6)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完成本题需联系区域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1)读图分析可知, A是美国中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B是东南亚和我国东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区;C是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区。
(2)B为季风水田农业区,这里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明显,主要表现该地地形平坦、水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人口众多,人们喜食大米等方面。
(3)由于A处为商品谷物农业,所以该种农业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同理,发展该种农业生产的国家也应具备地广人稀的条件。
(4)由图示可知A为美国的中部大平原,这里的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生产的特点。
(5)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表现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雨热同期等。
28.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的地质构造中,A为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4)A、B两处中,最有可能成为储水构造的是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答案】(1)背斜,向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以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森林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根据岩层的弯曲分析图中A是背斜,B是向斜。
(2)甲、乙两地附近都有河流,所以甲乙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此处是山地,所以以侵蚀作用为主。
(3)①和②有明显的分层分布,属于沉积岩,而③和④与岩浆活动有关,③为侵入岩,④为喷出岩。②处岩石相对更靠近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石较坚硬,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②处。
(4)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上题分析可知,B为向斜,A为背斜,因此最有可能成为储水构造的是B处,最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的是A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大,森林的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水旱灾害增加,在山区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点睛:地质构造的应用:
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找矿: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工程建设:
①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
背斜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
②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9. 读下列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问题。
(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
(2)图示各省、市、自治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
(3)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
(4)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是________;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1)上海 宁夏
【解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
(1)根据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因此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代入数据计算,或观察图中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间距大小即可知死亡率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是宁夏。
(2)每年净增加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图示各省区,人口基数最大为江苏省,最少为西藏;而上海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在减少,故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上海。
(4)从图中观察,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越低,自然增长率越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
本文标题: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36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