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A. 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C.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在质量、体积、密度等物理性质方面,以及自转、公转等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行星几乎没有差别,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特殊性在于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故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 图中部分不属于的天体系统是
A. 总星系
3. 行星A是
A. 金星
【答案】2. B
【解析】
2. 该图属于太阳系的局部示意图,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级别可知,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田永喜不属于河外星系,故答案选D项。
3.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的成员以及分布特点。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木星之间。行星A靠近太阳应是火星。故答案选C项。
点睛: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级别:
4. 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辐射能的是
①太阳能热水器
A. 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太阳能热水器是收集太阳辐射的热量,利用太阳能;煤、石油是古生物经过地质变迁演化而来的,生物的能量是来自太阳能的;潮汐是日、月等天体对地球引力产生的,不是太阳能;核电是利用埋藏在地下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能量,不是太阳能;水能是利用太阳能和重力能通过水循环;地热能也是利用地下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发电的,不是太阳能。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5.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分布在
A. 光球层
【答案】B
【解析】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为耀斑,主要发生在色球层,故答案选B项。
6.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下列现象中的
A. 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C. 全球各地出现极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爆发时,大量的带电粒子流可以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A正确;干扰强烈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B错误;在地球的较高纬度地区会出现极光,C错误;地球高层大气高速逸散到星际空间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7. 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地壳与地幔以莫霍面为界
C. 地壳中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
【答案】D
【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与地幔以莫霍面为界,A正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有所不同,地壳属于岩石圈,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传播速度较为均匀,B正确;地壳中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 ,C正确;大陆地壳中常常缺失硅镁层。D错误。故答案选D。
8. 下列岩石中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A. 大理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只有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可找见古生物化石;变质岩和岩浆岩,都是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不可能有古生物化石;大理岩是变质岩,石灰岩是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岩浆岩。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三大类岩石。
9. 下列地理事物中,属地质构造的是
A. 山峰、峡谷
【答案】C
【解析】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后留下的痕迹,包括褶皱与断层。山峰、峡谷 、沙垄、沙丘 都属于地表形态,A B 错误;地震、火山 属于地质作用,D错误;地堑是断层的形态之一,向斜是褶皱的形态之一,C 正确,故答案选C 。
10. 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A. 散射作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都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所致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试题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没有多大的难度,关键是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识记性。
11. 下列区域中,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最小的是
A. 海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与摩擦力大小有关,摩擦力越小,交角越小,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越大,故海洋上的摩擦力最小,故交角最小。
考点:该题考查风的作用力。
12. 7、8月份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并形成长时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 亚州高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7、8月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影响我国东部,受其影响天气特点是炎热干燥;而此时间没有形成亚洲高压;热带气旋和东南季风带来多雨天气。故选B。
【考点定位】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副热带高气: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上旬副高脊线回撤到20°N以南地区,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13. 如果在我国南极中山站升起五星红旗,红旗飘扬的方向一般是
A. 向东南飘扬
C. 向西南飘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该地区位于南极,受极地东风影响,南半球的极地东风为东南风,故红旗向西北方向飘。D正确。
14. 下列诗句描写与流水侵蚀作用无关的是
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B. 峭壁飞来锦水滨,仙人洞壑捧星辰。(明•王继芳《锦石崖》)
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 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清•冯云山《咏瀑布》)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理解诗句的内容,判断外力作用形式。
《齐民要术》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然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煜,无焰的火],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由于
A. 暖锋过境
C. 准静止锋过境
16.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主要原因是
A. 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C. 晴朗的夜晚,昼夜温差小
【答案】15. B
【解析】试题分析:
15. 由题目可以看出,该地“天雨新晴”说明有锋面过境,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过后天气转晴。“北风寒彻”说明该天气系统自北向南运动,在锋面附近北部冷气团势力强劲,故可以判断为冷锋过境。答案为B。
16.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冷锋过境后,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气温下降剧烈,使得水汽迅速凝结,附着在尘埃颗粒或者其它物体的表面上,形成霜。从大气热力作用来看,是由于昼夜温差大,水汽充足导致。该地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阴雨后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故选B。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气的热力作用
下图为局部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就北半球来说,该图反映的季节是
A. 春季
C. 秋季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控制地区多出现高温多雨的天气
B. 乙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C. 丙控制地带气候多湿润特征
D. 甲是副热带高压高带,乙是赤道低压带
【答案】17. D
【解析】考查气压带风的的分布与特点。
17.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根据图中的气压带分布,图中的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以南,北半球的30°的副热带高压带移动到30°以南,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故D正确。
18. 甲是副热带高压带,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干燥天气,A错误;图中的乙在赤道,所以是赤道低压带。一般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B错误;
C.丙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信风带多干旱少雨,C错误;图中甲是副热带高压带,乙是赤道低压带,故D正确。
下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其中M点吹东北风,回答19~20题。
19. 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类型分别为
A. 北半球、气旋
C. 南半球、气旋
20. 关于此类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东亚寒潮发源地的天气系统
B. 夏季该系统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
C. 该天气系统一般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
D. 该天气系统是导致北方夏季暴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19. A
【解析】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19. 若M点吹东北风,则反映风向由四周吹向中心,故判断中心为低压,即为气旋系统,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左偏,故判断位于南半球。A正确。
20. 结合上题分析,该天气系统为气旋,一般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C正确。
下面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21. 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A. 甲
22. 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侵入 ②地壳运动 ③外力作用 ④火山喷发
A. ①②③
【答案】21. B
【解析】试题分析:
21. 依据左图中的地壳物质循环图中的箭头指向,因只有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甲和乙则为沉积岩和变质岩;而巨蟒出山是花岗岩石柱,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选B。
22. 花岗岩是岩浆向上侵入的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形成于地表以下,然后由于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其地势变高,后又经外力的侵蚀而出入地表,形成巨蟒出山的景观。与③无关,选B。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
【知识拓展】岩石分类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3.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
A. 太阳辐射
24. 上图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A. ①+②
25. 一天中,最不合适进行室外锻炼的是
A. 清晨
【答案】23. B
【解析】
23. 对流层大气温度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故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故选B。
24. 图中,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高度,可以判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是②,B对。①层、③层温度随高度增加降低,A、C、D错。故答案选B项。
25. 辐射逆温出现的顺序是夜晚地面温度降低,近地面出现逆温,此后逆温现象加重,厚度增厚高度增高,在清晨是达到最大值,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逐渐消失,故逆温现象最严重的是清晨,不适宜锻炼。故选A。
点睛: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下图是世界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完成下列各题。
26. 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 甲乙之间的裂谷、海洋
C. 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
27. 甲板块
A. 参与了地质循环
C. 周边多地震活动、少岩浆活动
【答案】26. D
【解析】试题分析:
26. 甲乙两板块相互碰撞,不可能形成裂谷和海洋;甲丙板块之间为张裂地区,形成裂谷和海洋;而甲丁两板块相互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故选D。
27. 甲板块碰撞、张裂,岩石物质受内外力作用,经历生成、消亡、再生成,参与了地质循环;而板块属于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层上;甲板块的周边,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浆活动;板块边界多为海岭、海沟、裂谷、海岸山脉等。故选A。
考点:板块构造
自9月18日起,某年入夏以来的最强台风“凡亚比”袭扫我国东南各省。22日,台风刚过,一股较强冷空气又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导致局地降温超过15℃。受此影响,我国南方各省集体入秋。回答下列各题。
28. 19日,登陆后的“凡亚比”的中心经过了我国南方某地,继而在23日该地又迎来冷空
气过境。下图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从18日到24日该地气压变化特点的是
A. ①
29. 下列日期中,最低气温最可能出现在
A. 18日
【答案】28. A
【解析】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
28. 台风是低压系统,
29. 冷空气过境后气温降低,在23日该地迎来冷空过境,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后24日。故D正确。
30. 下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是冷性气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60°附近,因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交汇而形成的极锋图示,根据锋面两侧气团的分布特征,冷气团总分布于锋面下面,故判断②为冷气团,即极地东风,源于极地附近;①表示位于锋面上的暖气团,即为盛行西风,源于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
考点:本题考查极锋图示。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示锋面的基本特征和极锋的形成原因
31.
A.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A表示风蚀蘑菇,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B表示河口三角洲,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C表示断层,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D表示喀斯特地貌溶洞的形成,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
读汶川地震参数,回答下列各题。
32. 汶川大地震的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
A. 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C. 横波突然消失
33. 汶川大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C. 上地幔顶部
【答案】32. C
【解析】考查地震波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2. 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C正确。
33. 汶川大地震震源33KM,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汶川县,海拔较高,该处地壳厚度一定大于平均值33KM,所以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下列关于该处地质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挤压褶皱—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 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发生断裂—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C. 下沉沉积—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 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35. 上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A. 石英岩、大理岩
C. 板岩、片麻岩
【答案】34. D
【解析】试题分析:
34. 本题主要是判断出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和发生断裂的时间先后关键即可选出答案。从图中的岩浆岩分布来看,一定是先挤压形成褶皱后,再发生岩浆的侵入,现在岩浆岩所在的位置的沉积岩(石灰岩和页岩)被岩浆熔化。再根据断层两侧岩石的分布可以判定是岩浆侵入冷却后,再发生的断裂错位。故三者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是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和发生断裂。故选D
35. ①处的岩石原本是页岩,经过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作用后形成板岩;②处的岩石原本是石英岩,经过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作用后形成大理岩
考点: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循环
点评:本组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准确了解图示区域曾经发生过的地壳运动及其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同时要求考生了解常见的变质岩的形成过程。试题难度较大,考生不容易判断出图示区域的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也不知道页岩变质后形成哪种变质岩,试题属于中高档的偏难的题目
36.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海滨地区海陆表面气温和海陆上空气流的变化特征,由图甲可知图乙出现的时间应为
A. 6时~18时
C. 8时~16时
【答案】C
【解析】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图甲中的实线代表的是陆地的气温日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的是海洋的气温晶变化曲线。乙图显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结合甲图中的信息可以确定乙图现象的出现应该是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的时间段,读甲图可知该时段是白天(8时~16时),故选C。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列各题。
37.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38. 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 气旋
【答案】37. B
【解析】试题分析:
37. 根据高空P2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知P2为低压,说明气体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甲为高气压,故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38. 乙地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甲地纬度较低,温度相对较高,故乙地的气团对甲地的影响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而形成的冷锋天气,故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风向的判断,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方法总结】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知识拓展】北半球锋面气旋
1、 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2、 锋面位置: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3、 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
下图为北半球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9.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属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 ①——热带草原气候
C. ③——地中海气候
40. 图中⑤地所属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A. 30°~40°的大陆东岸
C. 40°~60°的大陆东岸
【答案】39. C
【解析】试题分析:
39. 根据图示:图中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②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全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和④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⑤全年受西风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0. 图中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所处纬度20°-30°之间,纬度最低;②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位于30°附近;③和④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位于30°-40°之间,④地受西风控制时间长,纬度更高;⑤全年受西风控制,位于40°-60°之间,纬度最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41. ⑤全年受西风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选D。
【考点定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名师点睛】该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形、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如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2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41. 左图表示北半球锋面气旋,右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三条等压线的气压值P1、P2、P3由大到小排列是
(2)左图中JH为
(3)右图中M地的风向是
(4)右图中k地当日的天气状况是
【答案】(1)P1 P2 P3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等压线与锋面结合,故判断为锋面气旋,故气压中心为低压,故水平气流从四周指向中心,即为辐合;垂直方向上,低压盛行上升气流。
(2)根据北半球北部为冷空气,南部为暖气团,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故JH低压槽处暖气团主动进入,故判断为暖锋;图示GQ低压槽处形成冷锋,B位于冷气团一侧,为雨区,而C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3)等压线图上的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画出风向。菟丝花M处等压线较密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4)图示K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朗,图示天气系统A为冷锋,受冷锋影响,则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降温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锋面气旋及等压线图上的天气特征判断。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抓住图示信息掌握锋面气旋的形成规律和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2. 图甲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乙是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地气压(P)和气温(T)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Pa>Pb;Ta>Tb
C.Pa<Pb;Ta>Tb D.Pa>Pb;Ta<Tb
(2)若图甲所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为
A.东风
(3)图乙所示时期,太阳直射点在
(4)图乙中数字
(5)图乙所示时期,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是
【答案】(1)D
【解析】试题分析:(1)图示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近地面气温较高,故气流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a处盛行下沉气流,故判断近地面气温较低,故气流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故D项正确。(2)结合上题分析,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高空形成高压;a处盛行下沉气流,故高空形成低压,故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即由c指向d,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与等压线平行,故形成东风。(3)图2中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完全位于赤道以南,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判断诶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33°N附近,受气压带风带南移影响受盛行西风影响。(4)低纬环流即位于0°--30°之间为①。副极地低压位于60°附近,为C。(5)图示为北半球冬季,故亚欧大陆上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南亚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嘉兴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低温少雨。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能抓住图示信息,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尤其主要高空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本文标题:浙江省嘉兴市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333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