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北半球四地在夏至日当天所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地平面上表示正西方向的是
A.①
2.四地的纬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合理的是
A.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3.夏至日当天,对于分别站立在O1、O2、O3、O4四点的四个人来讲,其身影在地面的旋转角度最小的是
A.甲
9月份,在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2时,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Ⅰ可简要描述如下:⑴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⑵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⑶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⑷前半小时内,持续观察并描述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1小时内,每隔10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度数。⑸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结论进行对照。结合以上描述和下面的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4~8题。
4.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
5.在数据分析的时候,两位同学发现甲容器内温度计的读数均低于乙容器,原因可能是
①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差异
A.①②③④
上面的实验结束后,两位同学通过改变实验设计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实验过程Ⅱ的简要描述:除了“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之外,其他实验步骤均与实验过程Ⅰ一致。实验的模拟图如下。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6~8题。
6.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
7.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到实验Ⅱ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8.实验Ⅱ过程中,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A.与初始状态一致
下面分别为“我国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和“我国台湾省地形图”。据图完成9~14题。
9.影响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纬度位置
10.影响台湾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东西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纬度位置
11.导致甲地附近的等值线向南突出的根本原因是
A.纬度位置
下表为台湾省五地五年内在4~9月的海陆风出现日数统计图。请结合上面的图片和下表,思考并完成12~14题。
表1:五年内4~9月台湾省五地海陆风出现日数统计
12.桃园和台南均位于台湾省西部,两者在海陆风出现日数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可能是
①两者的地形差异
A.①④
13.与台东相比,同位于台湾省南部的台南其海陆风的出现日数要多于前者,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
14.6~9月期间,对台湾省南部各地而言,对海陆风的形成造成最大干扰的因素可能是
A.西南季风
地表的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的下渗。下面甲图为“地表单位面积上厚度相同的四类均质土壤(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图”;乙图为“地表单位面积上的四类均质植被覆盖区(耕地、草地、古老的牧场、大量放牧的牧场)的累积下渗量曲线图”。据图回答15~16题。
15.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µ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据此判断甲图中分别表示壤土和黏土的是
A.壤土—①,黏土—②
C.壤土—②,黏土—③
16.图乙的四条曲线中能反映耕地的是
A.Ⅰ
水位是指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海平面的高程;河流水位时刻在变化,主要受流量增减、河道形态、河槽冲刷和淤积、潮汐、风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水位变化是流量变化的反映。下面图(a)为“北半球R河流上的一段弯曲河道的平面示意图”;图(b)为“R河同一河段在Ⅰ、Ⅱ、Ⅲ三个不同时期的纵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17~18题。
17.下面关于图(a)中不同地点水文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
A.容易产生泥沙淤积的是①、④、⑤、⑧、⑨、乙等六地
B.河堤容易遭受流水侵蚀为②、③、⑥、⑦、⑩、甲等六地
C.采沙场适合建在①、④、⑤、⑧、⑨等五地
D.江心岛容易出现在靠近乙地的水域
18.图(b)中,与水位曲线Ⅰ相比,水位曲线Ⅲ的形态(起伏状况)几乎相反,在不考虑风力的情况下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流量衰减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如下图所示)。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往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
19.下面关于三角贸易涉及海域的大洋环流规律和三段航程的洋流性质的描述,合理的是
A.顺时针;出程:寒流,中程:暖流;归程:暖流
B.顺时针;出程:暖流,中程:暖流;归程:暖流
C.逆时针;出程:寒流,中程:暖流;归程:暖流
D.逆时针;出程:暖流,中程:暖流;归程:寒流
20.某船队6月份从欧洲出发,当其如期回到里斯本时,里斯本的气候特征为
A.高温多雨
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达)”。据图回答21~25题。
21.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背斜、向斜、地堑、断层
C.背斜、向斜、背斜、断层
22.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石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
A.外力侵蚀
23.甲山的表层出现了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A.流水作用
24.从图中侵蚀面的走向及其与各岩层的切割情况判断,该侵蚀面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冰川侵蚀
25.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并据图推断该地区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A.太平洋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为该地区主要的植被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26~28题。
26.上图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植被自然带分别为
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
27.导致该地区Ⅰ→Ⅳ植被自然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A.地形
28.导致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水分
加州的中央谷地位于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之间,北有萨克拉门托河贯穿,南端则有圣约金河。农作物年可2~3熟,为美国重要温带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地。下图为中央谷地位置示意图,表2为中央谷地内梅瑟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其海拔高度约为52米。据此回答29~30题。
29.下面关于梅瑟气候特征的论述合理的是
A.四季如春
30.梅瑟及其周边地区有“若无灌溉,谷地将是沙漠”的情形,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A.淡化的海水
第Ⅱ卷(共计40分)
本部分为综合题;共3题,共计40分。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
31.(10分)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黑龙江境内某山(海拔1046米)在冬、夏两季节该山山顶与其东侧山谷(相对封闭)平均气温的日变化曲线。结合所学内容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下面问题。
⑴上图四条曲线中,反映该山山顶处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⑵据图分析冬、夏两季节山顶与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差异;(2分)并简要分析导致两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32.(14分)下图表示加勒比海上某岛屿的地理位置和地表水系。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据图判断该岛屿上山脉主体的走向(2分);并简要说明判断理由(2分)。
⑵甲河所在地区的植被自然带类型为
⑶请分别从流量、汛期、流速和含沙量等四个方面,分析上图中甲、乙两河的水文差异。(8分)
33.(16分)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⑵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市场需求不足
⑶结合图片信息和本题的题意,对上面第⑵设问中的四个选项逐一阐明自己的判断理由。(8分)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考试
地 理 试 卷(文科)参考答案
命题:刘长增;审核:仲伟强;时间:2017年10月25日。
第Ⅰ卷(30小题,共计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B |
D |
C |
D |
D |
D |
C |
C |
A |
B |
D |
B |
B |
C |
D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D |
C |
B |
A |
B |
C |
D |
B |
A |
C |
D |
C |
A |
B |
C |
第Ⅱ卷(共计40分)
31.(10分)参考答案
⑴①、④。(2分)
⑵全年,山谷地区的气温日变化幅度(气温日较差)均大于山顶(2分)。
山谷地区,空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2分);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2分);故而,其气温日较差大。而山顶地区因下垫面面积小,且风速较大(2分),热量交换频繁(2分);另外,山顶地区空气相对稀薄,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夜间保温作用较差;故而气温日较差比山谷地区小。(也可以直接根据山谷风的原理来阐述)
32.(14分)参考答案
⑴东西走向(2分);理由:河流由中间流向南、北两侧(或答:据河流流向)(2分)。
⑵热带雨林。(2分)
⑶流量:甲河大于乙河(2分);汛期:甲河全年无典型的汛期(1分),乙河汛期集中于夏季(1分);流速:乙河流速大于甲河(2分);含沙量:甲河的含沙量要小于乙河(2分)。
33.(16分)参考答案
⑴乙。(2分)理由:甲、乙两地的结冰时间(年平均气温≤-4℃日数)要大于丙、丁两地(2分),因此,甲、乙两地的结冰厚度要大于丙、丁两地;乙地临近陆地,水体的热容量小于甲地(2分),且乙地临近陆地,有河流淡水汇入而导致其盐度较低;因此,其结冰厚度要大于甲地。
⑵D。(2分)
⑶
选项 |
正误判断 (用√、×符号表示) |
判断的理由 |
A |
× |
渤海湾周边地区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缺口较大,对淡水的需求量大。(2分) |
B |
× |
从年平均气温≤-4℃日数等值线来看,整个渤海湾都满足生成海冰的条件,海冰的资源丰富。(2分) |
C |
× |
采集海冰后不会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2分) |
D |
√ |
海冰的开采、处理并用于生产、生活的过程主要属于企业(公司)行为;若成本低获利高,则可行;若成本高利润低,则不可行。(2分) |
本文标题: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287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