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3题。
1.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的逆辐射的是(
A.①
2.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
A.①变大
3.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①变大,②变大
C.⑤变大,④变大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甲、乙所在的平面为地面。据此完成4~6题。
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低于乙地,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信风带
5.若图中甲、乙分别为北半球的大陆和大洋,则此季节( )
A.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C.印度低压处于强盛时期
6.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读“某民居区在不同季节的景观图”(图甲、图乙)和“四地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统计图”(图丙),回答7~9题。
7.该民居区位于图丙中的(
A.①地
8.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
C.③最大分布地区在南亚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景观所在地区粮食作物商品率低
C.该类民居主要是用于防御地震
读图,完成10~12题。
10.若该气压系统形成于3月初,则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
A.暴雨
11.图示区域内风力较大的是(
A.东北部
12.图中如果存在着降水现象,则可能是( )
A.①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完成13~14题。
13.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植物蒸腾
C.减少地表径流
14.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地面铺设透水砖
C.禁止开采地下水
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来源:学科网]
A.降水量增加
C.水汽输送量减少
16.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
A.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C.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17.欲增加该流域年降水量,可行性较差的措施是( )
A.封山育林
C.退耕还林
下图示意太平洋东部某海域洋流流向。读下图,完成18~20题。
18.关于a、b两处洋流的流向,叙述正确的是( )
A.a洋流向西北流,b洋流上升
C.a洋流向东南流,b洋流上升
19.M地沿岸海域渔场的成因主要是( )
A.寒暖流交汇
C.a洋流性质影响
20.下列关于M处的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向低纬延伸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A.热带雨林——西风影响
C.热带季风——地势南高北低
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21~22题。
2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地壳下陷
2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23~25题。
23.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②类岩石 B.①类岩石
C.④类岩石
24.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C.流水侵蚀
25.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完成26~27题。
26.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向斜谷地 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 丁—背斜山地
27.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发现恐龙化石的岩层分别是( )
A.①和②
下图所示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完成28~30题。
28.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9.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A.甲地 B.乙地
30.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C.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第Ⅱ卷
注意事项:第Ⅱ卷3道题,共40分。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将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规定的Ⅱ卷答题栏位置。
3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 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_____半球。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_____气压带或______风带(填数码)的控制而形成的。(3分)
(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其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3分)
(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A处分布面积比B处大的原因。(4分)
(4)读材料三,简要评价A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从风向向右偏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材料三中D地为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或东北信风带⑤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从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上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中C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3)题,材料三中阴影部分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在A、B两地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形。
第(4)题,地中海气候热量、光照充足,对农业生长有利,但雨热不同期,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答案:(1)北 ② ⑤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
(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
(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
32.下图为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甲、乙两图所示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分)
(2)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请分析其影响因素。(4分)
(3)在甲、乙两图中各有一洋流,用“→”标出其运动方向,并标明洋流的名称。(2分)
(4)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和乙图中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4分)
(2)海洋上是受洋流(寒流)的影响;陆地上是受地形的影响。
(3)
(4)甲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乙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促使渔业资源丰富。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出,甲图中陆地为北美洲局部,乙图中陆地为南美洲局部。甲、乙两图中陆地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因此图中所示地区都处于夏季。
(2)甲图和乙图中等温线弯曲分别是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
(3)等温线的指向即洋流的流向,这两股洋流都是寒流,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
(4)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使流经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33.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4分)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4分)
(3)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6分)
【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
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属于背斜成谷。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高三月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2017年9月
一、选择题(60分)
|
D |
D |
B |
D |
B |
B |
C |
C |
A |
A |
11-20 |
C |
C |
C |
A |
D |
C |
B |
A |
D |
D |
21-30 |
C |
B |
B |
D |
D |
A |
B |
|
B |
A |
二、综合题(40分)
31.(14分)
(1)北 ② ⑤
(2)温带海洋性气候
(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4分)
(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4分)
32.
(1)北半球夏季 南半球夏季(2分)
(2)海洋上是受洋流(寒流)的影响;陆地上是受地形的影响。(4分)
(3) (2分)
(4)甲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乙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促使渔业资源丰富。(4分)
33.(14分)
(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4分)
(2)盆地。 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而形成低地。(4分)
(3)原则: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6分)
本文标题: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243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