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综合测评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综合测评

时间:2017-10-10 18:1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观察天津市旅游资源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1. 以上天津市旅游资源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呈现出旅游资源    的特点。(  )

A. 多样性    B. 季节的变化性

C. 利用的易损性    D. 使用的永续性

2. 关于四幅图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天津的旅游资源具有天津的地方特色

B. 图中四种旅游资源都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C. 杨柳青年画是天津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D. 图中的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

【答案】1. A    2. B

【解析】

1.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特点。天津市旅游资源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旅游资源,体现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故选A。

2. 梨木台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其它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故选B。

读下列一组景观图,分别是①南京中山陵、②布达拉宫、③庐山三叠泉瀑布、④广西漓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3. 上述四处景观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其旅游方面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  )

A. 探险、猎奇    B. 游乐

C. 疗养    D. 教育性

【答案】3. A    4. D

【解析】

3.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旅游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古今人文资源的总称。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南京中山陵、布达拉宫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庐山三叠泉瀑布和广西漓江属于自然旅游资源。故选A。

4. 本题考查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其旅游方面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性,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5. 距离杭州300千米范围内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    (  )

A. 苏州园林    B. 南京明孝陵

C. 黄山    D. 武夷山

6. 黄山市和杭州市都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但黄山市的游客平均逗留天数只有1.77天(2009年),远低于杭州。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游览价值 ②市场距离 ③地区接待能力 ④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5. C    6. D

【解析】

5. 考查我国旅游景点的分布以及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可直接看出,注意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不属于自然遗产;武夷山距离杭州超过30千米。故选C。

6.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由于黄山市和杭州市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的市场距离相差不大,黄山市的游览价值也不低于杭州,但由于黄山市位于山区,地区接待能力和交通通达度远不如杭州。故选D。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7. 关于图中景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瀑布水量充沛,冬、春季节观赏效果最佳

B. 瀑布规模较大,其形成以风力侵蚀为主

C. 景区植被丰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 景区地形复杂,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8. 黄果树瀑布与十丈硐瀑布相比,景点规模相当,但旅游接待规模远大于十丈硐瀑布,其原因是黄果树瀑布景区(  )

①景点知名度高,游览价值高 ②紧邻贵昆铁路,交通通达性好 ③地处热带,美学价值突出 ④邻近省级行政中心贵阳,环境承载力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7. D    8. C

【解析】试题分析:

7.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黄果树瀑布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因而最佳观赏季节是夏季。黄果树瀑布位于云贵高原上,属于喀斯特地貌。景区地形复杂,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选D项。

8. 黄果树瀑布与十丈硐瀑布相比,景点规模相当,但旅游接待规模远大于十丈硐瀑布,其原因是由于黄果树瀑布景区知名度高,游览价值高;紧邻贵昆铁路,交通通达性好。选C项。

【考点定位】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价值的评价

【名师点睛】旅游资源的评价:

(1)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①旅游资源特色——吸引旅游者的关键性因素;②旅游资源的价值;③旅游资源的组合和规模

(2)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①环境容量;②环境质量;③社会经济环境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②客源市场条件;③其他开发条件(投资、施工、服务设施等)

在西柏坡的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在延安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中国共产党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五位伟人塑像所在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应该是(  )

A. 太行红色旅游区

B.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C.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D.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10. 下列有关我国推进“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B. 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C. 使旅游者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教育

D. 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9. A    10. D

【解析】

9.本题考查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五位伟人的塑像位于河北省,属于我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故选A。

 

10. 本题考查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我国发展“红色旅游”是推进中西部旅游,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而不是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

随着海峡两岸联系的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大陆旅游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下图为2004年和2007年台湾同胞游客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11. 台湾同胞游客数量均上升的省级行政区有(  )

A. 山东、福建、四川

B. 云南、贵州、甘肃

C. 甘肃、广西、河北

D. 黑龙江、吉林、辽宁

12. 对台湾同胞来说(  )

A. 东北的夏季暖阳具有吸引力

B. 海南省因热带风情而增长迅速

C. 广东省优势在于距离比较近

D. 海运是出游大陆的主要手段

【答案】11. B    12. C

【解析】试题分析:

11. 台胞游客数量均上升的省区有辽宁、宁夏、甘肃、山东、陕西、西藏、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

12. 对台胞游客来说,广东省优势在于距离比较近;东北的夏季暖阳具有吸引力不对,因为东北纬度高,气温相对较低,另外东北离台湾较远,即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较长;海南因热带风情而增长迅速不对,因为台湾也有热带;海运是出游大陆的主要手段,错误,因为海运速度最慢。

考点:本题考查了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还需明确:(1)从台胞游客分布图可看出,台胞游客数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从2004年到2007年,大多数省区的台胞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各省区中,山东、福建、辽宁、海南等省区游客数量均有上升。(2)广东省台胞游客数量一直居首位,主要原因可从距离、交通、基础设施、文化差异程度、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3)要明确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的作答思路。区域性应突出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综合性则侧重分析旅游资源的整体性。(4)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建议,可从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开发、布局新的旅游景点和线路,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答案。

13.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陶醉于自然美,这体现的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是(  )

A.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B. 移情于景

C. 把握观赏时机

D. 选择合适位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这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最爱” 一词体现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行不足” 一词表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的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是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故选B。

14. 西湖的园林有“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的诗画境界,这体现了    (  )

A. 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

B. 取自然景观的形象美与色彩美

C. 当地的民俗风情

D. 与北方风光、气候协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的了解。南方西湖的园林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体现了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消极避世的心理需要;同时也与水乡风光、湿润气候相协调。故选A。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浙江东阳卢宅——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俗话说“北有故宫,南有卢宅”,有“中国民间故宫”的美誉。但洪水和不得当的保护使得卢宅面临许多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卢宅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主要是(  )

A. 过度的观光旅游及不合理的保护致使古建筑物不断受到侵扰和破坏

B. 文化研究意义胜于故宫

C. 保护东阳木雕工艺,追寻古老民风

D. 提高东阳卢宅的知名度,借以增加旅游收入

16. 保护卢宅应当(  )

A. 重新维修,加以革新突破

B. 注意排水、防火、防风化

C. 原地增设旅游设施,分散客流

D. 谢绝游客,封闭维护

【答案】15. A    16. B

【解析】试题分析:

15. 卢宅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主要是无度的观光旅游及不合理的保护方法致使古建筑物不断受到侵扰和破坏,故A项正确。

16. 保护卢宅应当尽力维持其原貌,A错误;注意排水、防火、防风化,故B项正确;原地增设旅游设施,分散客流,和该地原有旅游资源不匹配,故C错误;卢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加之,因此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现代城市应具有两个属性: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城市特色是城市本质的表现,是城市景观艺术和居民精神气质的统一,城市特色主要受自然背景、社会文化传统、科学技术三个要素制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海口成为生态特色城市是因为(  )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②临海,水源充足 ③起步晚,规划较好 ④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⑤经济基础较好

A. ①④

B. ②③

C. ④⑤

D. ③④

18. 苏州市成为旅游特色城市,主要是因为(  )

A. 交通发达,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B. 工业发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C.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D. 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独具特色

【答案】17. D    18. D

【解析】试题分析:

17. 生态特色城市突出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海南发展较晚规划好,同时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不是海口的地理特征。故选D。

18.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故选D。

考点:生态城市建设。

山东沂水地下大峡谷,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由于旅游景观独特,近几年游客爆满,为了准备接纳更多游客,当地政府新建了部分基础设施,开辟了大型停车场,但不少人士却对此有所忧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旅游地生态平衡失调、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  )

A. 修建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

B. 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 旅游者的触摸、拍照等

D. 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20. 有关旅游活动的规模与环境的承载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②如果旅游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③旅游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④旅游资源的规模与环境的承载量没有什么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 本题考查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如对当地动植物资源造成破坏,乱捕滥杀,乱伐滥挖,往往会破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环境功能减退。故选B。

20. 本题考查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的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游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故选A。

收集旅游地信息是出游前的准备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收集旅游地信息时可以不收集的是(  )

A. 旅游资源的特色

B.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C. 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

D. 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

22. 收集旅游信息的渠道有(  )

①听亲戚介绍 ②通过媒体、杂志等的介绍 ③通过互联网查询 ④咨询旅行社

A. 只有①③④    B. 只有①②③

C. 只有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 本题考查旅游规划和旅游活动设计。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对旅游者个人来说,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了解。故选B。

22. 本题考查收集旅游信息的渠道。题目中所列各项,都是旅游信息收集的途径。故选D。

春节期间,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如下图)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堪称“江北第一洞”。洞内流水潺潺,钟乳石奇形怪状,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水下奇景扑朔迷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23. 深圳的王先生准备乘火车到该处旅游,其选择的最佳线路是(  )

A. 广深线—京广线—陇海线—兖日线

B. 广深线—浙赣线—京沪线—胶新线

C. 京九线—焦兖日线—胶新线

D. 京九线—陇海线—京沪线—胶济线

24. “地下画廊”作为新发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最根本原因是其具有(  )

A. 美学价值

B. 科学价值

C. 经济价值

D. 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 本题考查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从深圳到沂水的最佳线路为通过京九线到菏泽,然后通过焦兖日线到临沂,再通过胶新线(胶州—新沂)到沂水。故选C。

24.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最突出价值是其美学价值。故选A。

甲、乙、丙、丁四地都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25. 图中四地景观有桂林山水、华山西峰、长白山天池、黄山“飞来石”。四地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排列,应为(  )

A. 甲—乙—丙—丁

B. 丁—甲—乙—丙

C. 丁—乙—甲—丙

D. 甲—丁—乙—丙

26. 关于图中四地旅游安全特别注意事项,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地登山应注意坡陡路险 ②乙山观日出应注意昼夜温差大 ③雨季游丙地应预防地质灾害 ④游丁地应随时预防火山喷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5. B    26. A

【解析】

25. 本题考查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读图分析能力。依据题干及图片资料可知,甲为华山西峰,乙为黄山“飞来石”,丙为桂林山水,丁为长白山天池,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排列即可。故选B。

26.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华山西峰,乙为黄山“飞来石”,丙为桂林山水,丁为长白山天池。而长白山天池为死火山,所以不用随时预防火山喷发。故选D。

在内蒙古工作的小娜来北京游玩,下图是小娜在北京拍摄的四张照片。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27. 图中的旅游景观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香山红叶文化节一般在10月至11月间举办。这说明旅游景观的欣赏要(  )

A. 抓住景观的特色

B.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C. 把握观赏时机

D. 以情观景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 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特性以及读图分析能力。香山红叶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世贸天阶——天幕、摩登天空音乐节、八大处公园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故选B。

28. 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香山红叶文化节于10月至11月间举办,在特定的时间举办,要把握观赏时机。故选C。

山东沂水地下大峡谷,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由于旅游景观独特,近几年游客爆满,为了准备接纳更多游客,当地政府新建了部分基础设施,开辟了大型停车场,但不少人士却对此有所忧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旅游地生态平衡失调、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

A. 修建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

B. 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 旅游者的触摸、拍照等

D. 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30. 有关旅游活动的规模与环境的承载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②如果旅游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③旅游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④旅游资源的规模与环境的承载量没有什么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29. B    30. A

【解析】

29. 本题考查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如对当地动植物资源造成破坏,乱捕滥杀,乱伐滥挖,往往会破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环境功能减退。故选B。

30. 本题考查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的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游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故选A。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四川省某景区平均海拔4 800多米,景区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下图为该景区某年各月游客数量比重饼状图。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1)分析该景区7、8月游客数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

(2)说明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可能对当地旅游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海拔高,7、8月天气凉爽,适合避暑;7、8月自然景观丰富、优美;7、8月为学校暑假。

(2)淡季游客少,会造成景区旅游设施闲置,降低旅游收入;旺季游客集中,容易破坏景区环境。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试题分析:

(1)材料中海拔高度,决定了夏季不热,是避暑的去处;西部山区相对高度大,植被更丰富,说明环境优美,景观多样;7、8月为学校暑假,游客较多。

(2)分别从淡季和旺季两个方面分析。淡季:游客少,会造成景区旅游设置闲置,降低旅游收入;旺季:游客集中,容易破坏景区环境。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旅游活动的季节特征及原因

32.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考查了旅游观赏的相关知识。云海的观赏要选择观赏的位置及时机。

(2)观景台重在保障观景质量和游客的安全。

33. 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巧打“红色旅游”和“红苹果”两张王牌,舞起特色产业龙头,“双红”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也成为延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红苹果生产区位图

(1)为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当地计划在苹果园中开展农村特色游,你认为何时去游览最佳?为什么?

(2)有人认为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明显,所以景区不应收门票,但有人反对说不收门票“红色旅游就没有经济价值了”。你同意不收门票就没有经济价值的说法吗?请简要分析。

(3)在苹果产区分布的最具当地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什么?对其观赏的最佳办法是什么? 

【答案】(1)春季,春暖花开季节,一片花海,观赏性极强。(或秋季,果实成熟季节,给人以丰收的喜悦。)

(2)不同意。因为旅游收入除门票外,更多地体现在食、住、行、购、娱等方面的花销上,而且,不收门票后,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经济效益反而会更高。

(3)窑洞。身临其境,亲身入住,实地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旅游资源的意义、旅游资源的欣赏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为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当地计划在苹果园中开展农村特色游,任何时间均可,只要言之成理,但一般春季观花和秋季采果应是最具吸引力的游览方式。

(2)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还应包括食、住、行、购、娱的开支。

(3)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地处黄土高原,该地最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窑洞。对其观赏的最佳办法是身临其境,亲身入住,实地体验。

3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将“崮”这一独特造型地貌命名为“岱崮地貌”,并列为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岱崮地貌”是指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崮顶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若狮、若豹、若龙,似游、似腾、似飞,据专家估计将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岱崮地貌”风景区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岱崮镇总面积180.7平方千米,东与沂水接壤,西与新泰相邻,北与沂源分水为界,交通便利,青岛、济南、日照、临沂、潍坊、莱芜等城市1.5小时可到达。

材料二 某年的抽样调查,济南和青岛两城市市民的旅游类型。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注:1—游乐园或主题公园 2—山水风光 3—海滨沙滩 4—文物古迹 5—民俗风情 6—森林公园 7—田园风光 8—宗教圣地 9—城市风貌 10—考察探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岱崮地貌的旅游价值。

(2)阅读材料二,分析济南和青岛市民的旅游类型偏好,以及在海滨沙滩旅游需求上济南市民略高于青岛的原因。

(3)推测岱崮地貌景区主要的客源地,以及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度提高的因素。

【答案】(1)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2)济南和青岛市民均偏好山水风光。济南为内陆城市,海滨沙滩对市民吸引力较大。

(3)距离岱崮地貌较近的城市地区。媒体传播(电视、网络、杂志等)。

【解析】(1)岱崮地貌由于其地貌特征,应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加上在革命老区又有历史文化价值等。

(2)从图中可看出,济南、青岛两市市民从旅游类型上偏好山水风光;由于济南市位于内陆,青岛市位于海滨,相比之下济南市环境与海滨沙滩差异大,所以在旅游需求上济南市民更向往海滨沙滩的旅游。

(3)一般而言,居住地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大,会使旅行时间过长、旅行费用过高,经济距离增加,会降低旅游者的出游能力;反之会增加旅游者的出游能力。

【点睛】本题以我国特殊地貌类型为载体,考查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条件评价,以及解读信息和分析图表的能力,以及迁移知识的能力。做题需明确:(1)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2)分析材料二图可知,济南和青岛市民均偏好山水风光,在海滨沙滩旅游需求上济南市民略高于青岛的原因应从两城市的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角度分析。由于济南市位于内陆,青岛市位于海滨,相比之下济南市环境与海滨沙滩差异大,所以在旅游需求上济南市民更向往海滨沙滩的旅游。(3)旅游客源地一般为就近原则。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度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宣传手段。

 

35. 读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昆明旅游人均消费和旅游业总收入图,完成下列各题。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1)描述图中时间段昆明旅游业总收入的变化特点。

(2)简述昆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答案】(1)总体上升;年内的时间变化具有相似性;年内冬季最高。

(2)积极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国家创汇、创收和回笼货币。消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当地经济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1)据图,注意阅读图例与横坐标中的年份及月份,据图可以看出,总收入呈上升趋势,年内冬季较高。

(2)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应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国家创汇、创收和回笼货币。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当地经济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等。

36.  (2016·全国乙文综,42)

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下图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综合测评(二) <wbr>试卷【解析】

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江三角洲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解析】旅游业发展速度快的原因主要从交通因素通达度、市场距离、地区接待能力及利用的环境承载量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 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产品新颖,符合高消费人群心理需要,又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读图可知,莫干山距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距离近,距离客源地近,市场广阔,高消费人群广,交通便利。

【点睛】本题以莫干山“民宿”开发为背景材料通过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莫干山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难度不大。



  本文标题: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综合测评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238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238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综合测评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2017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综合测评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