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图为“以某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一架飞机从甲地沿最近的线路飞往乙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2.该飞机飞行方向和飞行距离分别是
A.一路正西 3 330 km
B.先东南,后东北 6 660 km
C.先东北,后东南 大于6 660 km
【答案】:1.B
【解析】:
第1题,两地纬度均为南纬60°,位于南半球;经度分别为东经150°和东经60°,位于东半球。
第2题,从甲、乙两地经度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呈顺时针,可知中心极点为南极点,外圆纬线为南纬60°。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是通过两地大圆的劣弧,所以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方向应该为先西南,后西北。甲、乙两地均位于南纬60°,两地之间经度差为60°,纬线上的距离为60×111 km×cos 60°=3 330 km。由于飞行航线为大圆劣弧段,其距离比南纬60°纬线上甲、乙两地间的距离短,即小于3 330 km。
读某地等高线图 (等高距:100米),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
A.东北流向西南
C.西南流向东北
4.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90米
3、B
【解析】
试题分析:
3、读图,要判断河流流向,先要判断出a、b的数值是大于400还是小于400。也就是哪边海拔高。可以通过假设,若a海拔大于400,则小河所在位置是山脊,不成立,所以a一定小于400,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判断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D对。也可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再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流向西北,B对。A、D、C错。
4、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a是200米,b是500米。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规律,找一个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判断,X的范围是100-200米,Y的范围是500-600米。X与Y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米,只有B对。A、C、D错。
考点:等高线图判读,地图基本知识。
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完成5~6题。
5.在图示范围最高点能够目测到的点是
A.a
6.图中①②③④四条虚线处可能有河流发育的是
A.①②
5.D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上期中地理文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5.图中甲和乙山峰之间最低海拔高度为250-300米之间,可能是289米,D正确。
6.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图中②④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可发育河流,B正确;①③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有河流。
【考点定位】等高线图的判断
读“安徽省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7~8题。
7.甲地年总辐射量,可能是
A.3500
8.淮北平原是该省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其原因是
①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大 ②海拔最低
③降水最少,晴天多 ④夏季昼最长
A.①②
7.D
8.C
【来源】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
7.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位于皖南山区,降水较多,太阳年辐射总量较少,从图中数据可知,3000<甲<3500,只有D符合。
8.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海拔低,太阳辐射经过路程长,被削弱的多,故③④符合,所以C正确。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11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当前,机器人被认为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四大技术之一。下图为2014年世界前五大机器人供应国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的台数)。读图,回答第9~11题。
9.影响机器人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
10.我国机器人密度的特点说明我国[来源:学科网]
A.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高
C.工业的机械化水平高
11.推广使用机器人的直接影响是
A.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业产值
C.提高劳动效率,缓解劳动力不足
9.C
10.B
11.C
【来源】2016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9.机器人被认为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四大技术之一,说明了机器人产业需要较高的技术,其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科学技术,故C项正确,A、D项错误;机器人产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较低,故B项错误。
10.我国机器人密度在五个国家中最小,说明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说明了我国发展该产业的空间与潜力还很大,故A项错误、B项正确;工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故C项错误;从机器人密度的特点中无法读出机器人产业起步的早晚,故D项错误。
11.使用机器人,可以将劳动力从生产环节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C项正确;工业产值与工业产品有关,与使用机器人无关,故A项错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与使用机器人无关,故B、D项错误。
【考点】产业布局因素
二、综合题 (共56分)
12.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B处附近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最多不会超过__________米。(2分)
(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6分)
(4)图中甲镇相对于乙、丙村镇形成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有那些?(6分)
【答案】
(1)800(2分)
(2)喀斯特地貌(2分)
(3)A处(2分)
(4)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丰富 (6分)
13.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4分)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③圈层物质可能是液态
【解析】:(1)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况的变化。
(2)读右图,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对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选B。
【答案】:(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B
14.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本题总计18分)。
(1) 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4分)
(2) 图中甲和乙年日照时数的范围分别是多少?请分别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
(3) 分析文昌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6分)
【答案】
(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2)3600 <</SPAN>甲<3800。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3分)2400 <</FONT>乙<2600。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3分)
(3)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图中年日照时数的总体分布规律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等值线按照某一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所以判断甲地日照时数范围是3600 <</FONT>甲<3800,乙地范围是2400 <</FONT>乙<2600。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昼长时间等。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卫星发射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文昌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易达到要求的绕转速度,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文昌临海,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
考点:等值线图,不同区域年日照时数差异及原因,卫星发射基地的条件。
15.【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新华社合肥2015年8月10日电,安徽省巢湖市饮用水源地周边连日来出现明显蓝藻集聚。安徽省环保厅已两次发出蓝藻水华红色预警,这引发了公众对于饮用水安全的担忧。“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水温、光照强度等都会对藻类的水华生物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分析7、8月份巢湖“水华”现象严重的原因,以及对湖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答案】 原因:7、8 月该地区受副高带高压脊控制,高温少雨,盛夏用水量增加,导致湖水补给量减少;流入该湖
的污染水体所占比重大,水体富养化加重;7、8 月份气温高、光照强,水华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6 分) 影响:湖水水质变差,水产养殖减产(影响工业生产);污染饮用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4 分)
【解析】
试题分析:7、8 月份,巢湖受伏旱天气影响,高温少雨。正值盛夏时期,用水量增加,导致湖水补给量减
少。期间流入该湖的污染水体所占比重大,水体富养化加重。7、8 月份气温高、光照强,水华生物生长繁 殖速度快。所以水华现象严重。出现“水华”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对水产养殖和生活用水都 带来严重的影响。
考点:水体污染的成因和影响。
本文标题: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216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