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时间:2017-09-10 06:2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选择题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 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3.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
A. 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
B.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
C. 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
D. 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
4.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
①流域面积广 ②围湖造田 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
④植被破坏严重 ⑤土质疏松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5.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 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 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 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 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 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 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 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7.保护和恢复西北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8.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9.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二、综合题
11.读图“萨赫勒地区及其气候特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1)萨赫勒位于________洲北部,北邻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沙漠。
(2)该地区气候具有过渡性,试描述该地区气候特点。
(3)特殊的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具有哪些特点?
(4)据专家考证,萨赫勒地区在l万多年前还是个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特别是1970年以来再也没有了好年景。请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
 
1.D
2.A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
1.据题意知,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每次暴雨时测量土壤流失量不现实,也不准确;泥沙总是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所以在源头设置收集池不可行。故D正确。
2.据图可知,坡度最大才40度左右,所以不应该出现坡度变大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大量减少的过程,故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调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名师点睛】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成 因
 
危 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①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3.B
4.C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
3.此图反映的是某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河流含沙量最大的为黄河,A错;图中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于长江流域,但是治理的面积大于长江流域,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 B对;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C错;珠江流量较大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D错。
4.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①流域面积广、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选C项。⑤土质疏松指黄土高原地区,②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
【考点定位】我国主要的河流。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的判读。另外还需注意珠江的径流量珠江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说珠江流量小不对。
中国各区域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
一、东北地区河流水系水文特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
流向及归属: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水系形状:多呈树枝状水系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汛期较短(有春汛-季节性结雪融水、夏汛-温带季风气候,大气降水)
含沙量少(森林茂密、地势起伏小);结冰期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有凌汛现象;水位变化较小:河流补给多样; 航运价值:季节性航运(夏季);水能资源贫乏(地势落差小)
二、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河、黄河
流向及归属: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水位变化大: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汛期较短,季节变较大:降水季节短
含沙量大: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结冰期较短:冬季较短
航运价值低:中、上游地势起伏大,下游地势平坦,但泥沙淤积严重,加之水量小
水能资源:中上游落差大的地方水能资源相对丰富,形成梯级开发
三、秦-淮以南地区河流水系水文特征----长江、珠江
流向及归属: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   支流较多、河网密度较大
水系形状:多呈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雨季长,流域面积广)
水位变化小:降水的季节长;汛期较长,季节变较小: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小: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无:冬季气温在0℃以上
航运价值高: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中上游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水量大、落差大)
四、西南地区河流水系水文特征
流向及归属:自北向南流入太平洋或印度洋;    水系形状:多呈平行状水系
水量丰富: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小: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较长,季节变较小: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小: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无:冬季气温在0℃以上;              航运价值低:山高谷深,多峡谷
水能资源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量丰富
五、西北地区河流(多内流河)水系水文特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流向及归属:流向不定,流入内陆湖或自动消失
流量小: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冰川融水补给和山地降水补给);
水位季节变化大: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影响较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或时令河
汛期:短(夏汛);航运价值和水能价值都较低
5.C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又因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故选C。
考点:水土流失
点评:本题考查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水土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6.C
7.A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
6.新疆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A错误;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但由于内蒙古的土地总面积远大于宁夏,故B错误;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C正确;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滥砍滥伐,过度破坏植被。
7.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会抑制当地经济发展,不利于当地人民积极性,不可取。
考点:
【知识拓展】(1)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2)治理措施和经验: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8.C
9.B
10.D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
8.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对②错。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含水量较低,③对④错。故选C。
9.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不受夏季风影响,风速较小;夏季,气温较高,雨季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所以突然含水量明显较低。故选B。
10.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对该区干扰很小,保护该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故选D。
考点:风沙地貌与生态保护
11.(12分)
(1)非洲  撒哈拉(2分)
(2)全年高温(1分),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1分);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1分);全年降水较少(1分),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7-9月份(1分)。
(3)具有过渡性(从草原向荒漠过渡)(1分),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1分);植被稀疏、叶小、根系发达(耐旱)(1分)。
(4)随着人口增加(1分),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1分)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
第(1)题,根据图示大洲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可知萨赫勒位于非洲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
第(2)题,根据津德尔的降水、气温直方图可推知萨赫勒地区自然原因突出气候干旱,处于过渡地带。该地区从气候资料看,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集中在7-9月份。
第(3)题,气候决定植被类型,气候的过渡性决定了植被的过渡性。降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决定了植被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
第(4)题,草原地区的荒漠化扩展反映当地的生态恶化,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用水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非洲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及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点评:本题通过“萨赫勒地区及其气候特征示意图”考查非洲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及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针对世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分析、定位区域位置再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推理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性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压力,可能导致草场的退化,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结果是草场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

  本文标题: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197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197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13讲三步复习区域生态问题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