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四季分明,夏季清凉,雨水相对充沛,年平均降水量536.7毫米,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371.5毫米,占全年总量的69.2%。年平均气温9.0℃,7月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24.4℃。比较凉爽。加上植被比较茂盛,绿荫成廊,走在林间,即便是正当晌午也凉风习习,神清气爽一点不觉得热。与北京盛夏稍有活动就汗流浃背的相比,夏季承德地区简直就是避暑天堂。
康熙皇帝在承德建行宫还有一个和气候相关的重要原因就是躲避瘟疫——天花。1644年明朝最后一年三四月间,北京流行瘟疫,明朝守城兵士多数患病,每三个城垛才一个守兵,所以李自成兵不血刃就进入北京,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朝因此灭亡。吴三桂引满清入关,清朝定都北京。此时天花瘟疫虽说流行过了,可是每年疫病仍有发生,生于关外白山黑水清凉世界的满族的皇室贵胄们比关内人来说,对天花免疫力更低,更容易感染天花。天花瘟疫的流行,对八旗人丁的数量与质量绝对形成了很大的威胁:顺治皇帝所生的8个阿哥6个格格,其中4个阿哥早亡,格格更是只幸存了1个;康熙皇帝35个皇子25个公主,其中15个皇子13个公主早亡。其他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的子女死的则更多。所以,天花瘟疫成了悬在满族皇室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防天花,几乎成了清朝立国的国策之一。康熙皇帝当年生下不久就被抱出宫外,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福佑寺 “躲避天花”。直到他2岁后染上天花,并挺过这生死劫难后,才搬回宫内,所以康熙皇帝脸上满是瘢痕就是当年患天花留下的。清史记载顺治皇帝不满24岁就因感染天花,最后病死在养心殿。这种状况对康熙皇帝触动很大。康熙皇帝在承德清凉之地建行宫,也是多一处躲避天花的场所。从后来的情况看,当时这一举措还是很有效果的。
承德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良好
承德所在区域当时是蒙古族的游猎牧场,地广人稀,农田很少,基本没有村庄。在这里大规模修建皇帝行宫,不会侵占太多的民田或民居。而且这个地方有武烈河,有湖泊,有平原,有丘陵等良好的自然环境,选景空间非常广阔,便于大规模营造皇家园林。
承德是个盆地,四周环山,各个山川交错延伸,山岭岩嵴互相交叠,山脊走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指向一处,都仿佛向着这个盆地朝拜一样,风水上说是万象引领,众象朝揖,是钟灵毓秀之地,能够化生万物,因此生机盎然。
四周山峰上巨石造型奇特,有的像纺锤(磬锤峰),有的像两座宝塔并立(双塔山),有的像和尚的帽子(僧冠峰),有的像石蛙(蛤蟆石),有的像天外飞来的彩虹(石桥),有的像五指连生(五指山)……形状之奇特,堪称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放眼所能看到的都能成为绝妙的景观,透过门窗所见到的,都是自然形成的美妙画卷。
承德河流曲折婉转。从风水和卦象上说河流九曲连环则是龙气聚集之象。来水悠扬从容,去水盘桓回顾,横水弯抱如弓,平湾聚渚澄凝,水流舒缓,安全宁静。
康熙皇帝巡游到此,就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十分满意这里的地理环境。
承德地处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气候条件、地理形势本已让康熙皇帝心向往之,更好的是承德地处蒙古、辽东、北京三地交界处。距离北京不是很远,各省督抚大臣有关国家政务的奏折,能够一天时间就从北京传到承德。所以在这个地方总理万机,处理国家的政务,与在北京的紫禁城宫中几乎没什么两样。既能够保证休闲避暑,又不会耽误处理国家大事,这样的地方简直别无选择。
当年康熙皇帝在南方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时,内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尼尔乘机在东蒙辽西一带发动叛乱,再加上沙俄帝国不断入侵,很是令清朝政府首尾难以相顾,危机重重。康熙皇帝面对外敌内患觉得必须要增强对蒙古等地的边防管理,并希望在北京北构筑一座无形的长城。承德的地理位置处在三省交界的咽喉要道,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所以修建承德避暑山庄还有很大的军事意义,康熙皇帝自己在诗中也有表述:“不谈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
本文标题:康熙皇帝为什么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5893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5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