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概况
门巴族总人口共有8923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
“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门巴”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各地门巴族还有一些其它称呼,如自称“主巴”、“勒波”等。墨脱是门巴族另一重要聚居地。墨脱位于门隅的东北方向,古称“白玛岗”,藏语义为“隐藏着的莲花圣地”。200多年前,一部分门巴族分别从门隅和主隅(今不丹)地区东迁墨脱,形成了门巴族东西分布的格局。
门隅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珞瑜以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峦绵亘,河流湍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的南坡,雅鲁藏布江贯穿全境,形成数百里长的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墨脱北高南低,由北部高山海拔5000余米降至南部深谷海拔500米,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江河切割,山川壮丽。墨脱属山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丰富,四季如春。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门隅和墨脱地区资源和物产十分丰富,森林密布,生长着松、柏、桦、青杠、枫、杉、楠、竹等,木材储藏量极为丰富。药材有天麻、三七、黄茋、雪莲、当归、党参等几十种。珍稀动植物众多,如墨脱境内的高等植物就有3000余种,野生动物数百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40多种,堪称西藏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王国,墨脱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
1964年,门巴族被我国政府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历史沿革
根据神话传说、藏文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可知,门巴族族源是门隅的土著群体与来自于西藏高原北部的群体互相融合而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大约在吐蕃王朝统一西藏诸部以前,门巴族已经形成。
公元7世纪,门隅地区归入吐蕃地方政权治下,门巴族成为吐蕃的属民。823年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记载:“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是故,南若门巴……等虽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也。”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红史》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成书于1564年的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载:“如是……南方之珞与门……等,均被收为属民。”从这些古藏文史料可以看到,藏族与门巴族以及珞巴族在久远的古代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吐蕃王朝开始,藏族与门巴族和珞巴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得到加强。
13世纪中叶,门隅被纳入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的治理之下,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14世纪至16世纪,西藏噶举派势力帕木主巴政权和藏巴汗政权统治西藏,门隅成为噶举派的领地。这一时期,对门巴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西藏地方政权在门隅委派官员,设驿站、税官、关卡和集市,以及传播佛教和兴建寺院,这一切,对门巴族的部落社会和村社组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原始村社组织在继续维持原有性质和职能的同时,又增加了担负向西藏地方政权和领主缴纳贡物、差役和赋税的任务,门巴族人民开始逐渐沦为农奴。
本文标题:门巴族详细资料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30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