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后,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前三节课学习的知识,能否灵活地运用地球的运动规律来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地球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地理现象。再者,本节课的学习对以后要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差异等有着铺垫的作用,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知识基础方面看: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从学习能力方面看: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及认知心理学的发现法理论,从学情和教材出发,遵循“抽象知识形象化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会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读图分析和教具演示科学演算等探究活动,结合实例,分析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意义。
通过计算、填表、归纳、推导,动手演示等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将地球运动规律灵活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而高一学生未学过空间几何,很少有过空间想象能力的培训,空间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学习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即难点。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发放与之对应:我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分析法解决重点——讲授法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利用情景,设计悬念,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理论依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分析法解决重点。
重点一、昼夜长短变化
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春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日照侧视图,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利用图形比较法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掌握程度。
重点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我采用的是动画演示分析法。通过对动画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规律。比如本节中所涉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完全可以对分析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的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并学会总结归纳。
3、讲授法突破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由于本节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所以大部分内容采用讲授法,帮学生理清思路,便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发现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的太阳高度角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高度角的测量,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出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
————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理性的认识,应用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思考,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所以安排了研究性学习: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
第一小组:在晴朗的周末,观察直立竹杆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并每隔半个小时作一次记录。
第二小组:自9月中旬至第二年元月中旬的连续四个月中,在每个晴朗的周末,观察记录正午(地方时12点)杆影的方向和长度,并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它们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第三小组:在9月上旬和10月下旬各选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观察当地东西走向房屋的北墙,看它在一天中有无阳光照射机会。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实际情况验证所学知识。
最后,进行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本文标题: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说课稿(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3478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3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