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股风,一说加速城市化,就是加快城镇建设与扩张。城市无限扩大,小城市要迅速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加速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城市。
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镇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不能只建设城市,而不建设农村。所以,城市化既是城市的事,又是农村的事,中央十分强调城乡统筹。在城市化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时,必须及时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要从政策导向、物质支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方面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三)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即,城市化≠越快越好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城市化要建立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市场主导,政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知道城市化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会越多。城市化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过分强调城市化率会带来巨大风险。大量农民进城找不到工作岗位,会带来生活、社会、环境、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避免拉美和非洲部分地区的过度城市化教训,加强城市化过程的宏观调控,要扎扎实实地推进速度、规模适度的高质量的城市化。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人口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更才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和实质内涵。而广义生活方式(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组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的变更则是城市化的综合结果。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意识和生活模式的重大转变的文明过程。城市化的对象不单是城市,也包括农村,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逐步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与区域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的。
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和动力机制
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和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这种战略也有人称之为体系化战略。即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体系战略,它有利于吸纳更多的非城市人口,有利于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不同人的需求及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自我选择。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在强调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途径”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根据世界经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大城市、特大城市是现代化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精华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支撑力量。当前,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特别是中西部省区还缺少足够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以,适当增加大城市的个数及其比重是必要的,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不能过度发展,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会带来许多负效应,如房价高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多种“城市病”。
本文标题:21世纪的我国城市化(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29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