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小镇,名为集美。它公是闻名全国的学村,也是众美汇集的风景区。人们说“到厦门,不能不到集美。”
集美是大陆尽处一个一面连接陆地、三面临海的地方。原来人们称它为“尽尾”或“浔尾”,以后取谐间代之为“集美”。这里是已故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乡。在20世纪初年,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直到1913年,陈嘉庚为了祖国教育事业,在这里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取名“集美小学”,以后陆续又办起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学校,形成一个文化区,总称为“集美学校”,从此“集美”名振遐迩。
集美学村的建筑十分别致,靠海一边的村头是一栋栋用麻石砌成的、盖上黄色琉璃瓦的富有民族风格的教学大楼和宿舍群。村前是海滩围垦的人工湖,湖边亭台水榭,那碧波荡漾的湖光海景环饶在学村之旁。临海面的全部麻石垒砌的15层高的“南薰楼”,更是宏伟壮观。据说陈嘉庚当年建成这高楼是有意识使它成为海疆“灯塔”,远航归舟遥望高楼有如睹见可爱的家乡。
陈嘉庚故居就坐落在学校之中,一座中西合壁的二层楼房。庭院前有一棵古榕树。卧室在二楼,房间陈设极简单:一张古老的铁床,一对旧式的沙发,一张藤椅和一张旧书台,一块小小的旧地毯。据说陈嘉庚很不喜欢豪华的居室,俭朴的居室倒使他感到愉快和舒适。他的饮食也很简单,每次从海外回家,总要家里人给他煮薯粥(稀饭)吃。平时吃惯了粗茶淡饭,从不乱花一分钱。然而陈嘉庚对兴学却做到了“毁家”的地步。由于承担着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世额经费开支以及企业境况的急转直下,从1929年起他甚至变卖家产仍矢守初衷。1934年以后,陈嘉庚在海外的副业全部收盘,他便四处奔走,到处募捐。他一生贡献给祖国教育事业的钱,按照黄金的价格合计人民币达两亿多元。
集美学村的东头有一块伸出海面的人造长方型岛园,形似鳌头,故名鳌园。这是陈嘉庚的墓地。
1949年陈嘉庚接到毛泽东的邀请电,欣然答应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
周总理再三挽留他在京工作,他却执意定居集美。1961年8月12日,87岁高龄的陈嘉庚因皮癌逝世、临终前又把自己积存的300万余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和博物馆。
陈嘉庚墓地的墓身和一些附属建筑物都是用闽南盛产的青石砌成。墓身四周嵌满了一块块整齐精致的青石浮雕,有的记录了墓主的一生业绩,象是一部墓主的连环画传;有的雕刻着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显示了墓主的高尚道德和情操;更多的是雕刻植物学、动物学及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画图,表现了墓主一生献身办学兴教的志向。
墓地是陈嘉庚晚年亲自精心策划经营的。他奋斗一生,不曾为个人和儿女留下什么,仅有的只是这个墓地和这独一无二的学校。而今学村已拥有了七所规模更宏大的大中专学校。厦门大学已成为我国一所在校学生逾万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鳌园也成了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旗帜。
本文标题:集美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zgly/fujiang/6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zgly/fujiang/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