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始建于唐初,寺门东向,中路为6进殿宇,依次是天王殿、昆卢殿、释迦殿、旃檀殿、药师殿和弥勒殿。诸殿之侧分别有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等附属建筑。6进殿宇均以台阶式建筑而逐级升高,依山势而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在云居寺北侧,有一个一塔居中,四塔座隅的“五塔”群。居中的是一座辽代砖塔,原名舍利塔,又名罗汉塔、北塔。塔高30米,依山耸立。塔座的砖砌有浮雕,塔身分上下两层,装有佛龛、拱门等。上有9层相轮,以宝珠为刹顶。砖塔四角各有一座罗汉小形石塔,塔底为正方形平面,每塔都有6层密檐,形制也很相近。在塔身朝向大塔的前后壁面有雕刻的金刚力士。这些石料小塔高3米多,与中间大塔连为一体,主次相间。这4座小塔的塔龄都超出中间罗汉高塔300年左右。修建最早的是西北一座,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最晚的西南一座,建于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所以这4座小塔在北京现存各塔中堪称是最古的。
云居寺所在的白带山,因藏有石经而被称为石经山。据专家考证,隋朝大业年间,幽州高僧静琬为使佛教经典流传百世,提出以石刻经的保存办法。在他的倡导下,佛教徒们不畏艰辛,四处化缘集资,前后历经十六年代1039年,始得完成。共刻佛经4千部,约1700万字,用石片14278块。石片有大有小,大的长20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重400公斤;小的长165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重75公斤左右。石片有的一面刻字,有的两面都刻,字体工整。为了保存石经,在白带山半山腰绝壁上开凿了9个藏经洞,最大的是第5洞,叫华严堂,也叫雷音洞,俗称千佛殿。静琬最初刻经146块,都嵌在此洞内的四壁上。洞内有4根八面的主柱,柱上雕有佛偈1056尊,故称千佛柱。山上9洞藏满石经以后,又在寺内南塔基下地穴中收藏。现石经完好如初。
80年代初,在雷音洞中的五层石函中,发现了两粒大小如米粒、乳白色的佛舍利,距今已有1380年的历史。
如今,云居寺已经照原样重新修建,在这里一可看庙宇,二可看石经,三可看古塔,四可看石经山藏经洞。这里不但是具有古代佛教文化特色的风景旅游区,也是研究我国宗教史、美术史、雕刻及书法艺术的宝库。
本文标题:云居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zgly/beijing/65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zgly/beijing/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