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产业现状:
1、市场供求状况:至年止。县城拥有居民12.5万人,按人平日消费蔬菜0.4公斤计算,仅县城每天最低消费蔬菜量约为50吨左右,全年需求量约为1.85万吨。据市场调查,县城蔬菜徐本县基地生产,每天需从县外调进蔬菜约为25吨,每年外进蔬菜约0.9万吨,因而我县农产品市场蔬菜价格较高,据调查统计,我县蔬菜市场平均零售价为3.5元/公斤,与省城消费水平相同。
2、基地建设状况:近年来,由于库区移民开发,我县蔬菜基地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线蔬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自年秋乡启用移民资金建设100口蔬菜大棚(折合20亩),我县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县有蔬菜大棚面积150亩约450口,全县商品蔬菜露地生产基地面积约1500亩(其中凉水井镇400亩、乡150亩、官庄镇150亩、五强溪镇50亩、镇周边250亩、二酉乡100亩、其他零星400亩),本蔬菜基地年生产总量约0.9万吨吨,而我县城镇居民蔬菜年需求总量在1.8万吨,我县每年约有50%的蔬菜仍然需从外地调运,从而导致我县蔬菜消费平均价格一直位居湖南首位。
二、主要突出问题:
1、集约生产程度低。年和年相继成立的白鸽蔬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绿美蔬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30万元建设大棚蔬菜基地近150亩,填补了我县历史以来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种植的空白。但由于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投入成本较高,制约了我县蔬菜基地建设,总体来说,集约化标与准化生产程度仍然较低。
2、科技含量不高。一是科技生产水平低下。广大菜农科学技术的欠缺直接影响一线蔬菜基地的生产水平。我县蔬菜种植仍然靠传统的经验种植模式。如老基地今年的辣椒生产,就是按传统模式种植,结果单位产量只有600公斤,而该产品的理论产量一般都在2500公斤,其技术的欠缺只达到理论产量的四分之一。再如,启用的移民资金所建设的蔬菜大棚,其有效利用率只有30%,有的农户因没有掌握生决技术干脆不用,使其资源白白浪费。二是品种结构欠合理。表现为部分品种生产相对过量,而部分品种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绝大部分蔬菜品种尚没有制定生产与加工技术标准,蔬菜产品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残达不到人们生活健康标准要求,质量安全监测手段落后,措施不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原因剖析:
1、开发资金短缺制约基地发展。直接影响我县城镇蔬菜价格的一线生产基地主要在镇、凉水井镇,其生产面积占全县的50%。其中又以白鸽蔬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绿美蔬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基地为主。两公司在组建时资产投资过大,一口大棚的投资成本近4000元,一口大棚占地为0.3亩,一亩地投入成本即为1.2万元,加之土地租金、水渠、机耕道等附属设施的建设,每亩直接间接投资成本在1.4万元。投入成本高,资金回报率较低,制约了基地发展。
2、市场信息不通导致生产被动。我县一线蔬菜种植除了凉水井镇是以公司带动农户发展以外,其它600亩的种植户均为零散种植户,信息相对闭塞,对全县的种植品种、时间、面积都不掌握,从而导致单一产品生产过量,其它产品奇缺,自己所生产的产品量少,而无法抗击市场压力,从而挫伤菜农种植积极性。
3、技术缺乏造成效益低下。我县蔬菜基地现大部分为露地生产,掌握大棚生产技术的菜农不到20%。据统计分析,一口标准大棚(约0.3亩)年生产量为2.5吨,产值为15000元,相当于一亩露地蔬菜生产产值,但我县大棚蔬菜面积到目前止仅为450口,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菜农没有掌握其生产技术。
四、发展之策:
蔬菜产业是关乎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惠民产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发展蔬菜产业将是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1、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力度。政府出台相应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如利用政策性贷款、财政专项发展资金投入等,加速对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对已基本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进行扶持。加强全县蔬菜种植的信息整合。县蔬菜办把蔬菜种植信息收集整合后,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或简报的形式发送到种植基地或农户手中,这样可以避免单一产品在本地的过量生产。二是要加大对蔬农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科技生产水平。政府应每年拨出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户从传统种植模式向新的科技种植转型,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三是高标准适度扩大生产基地规模。目前,我们一线蔬菜基地生产的产品尚只可供应本地居民50%的消费,大量的外调鲜菜加重了我们这样国家级贫困县居民的生活负担。在现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可以在凉水井镇再次扩大1000亩的蔬菜生产,将外地调进鲜菜总量控制在20%以内,这样我们的蔬菜消费价格才可稳定,居民才可得到实惠,农民可得以致富。
2、努力推进集约化生产。年官庄镇沐濯铺村生产300亩外销茄子,就是一个典范的集约生产模式。生产商与农民签定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期为一年,承包金每年为400元/亩,生产商再聘请农户从事田间操作(每月工资600—800元)。这种模式农户通过田间劳动报酬及土地承包金,每年每亩地的直接收入约1500元。这种模式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农户无风险,农户把手中土地租赁出去后,仍然在田间劳作,成为短期庄园式工人,比自己种植一般性农作物的经济收入高。②生产商承担所有的投资风险,生产商能较灵活地选择生产基地。官庄组织集约生产模式比较成功,农民积极参入合作社组织的生产活动,其效益非常显著。我县明溪口、大合坪、借母溪、七甲坪等地有上万亩的小河床冲积土壤,且周边自然条件没有任何污染,灌溉条件良好,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且可以形成二、三个特色产业。产业的发展,可解决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为农民增收增效,也可减轻城镇就业压力,以特色产业发展拉动运输、加工等其它行业的综合发展。
3、推进蔬菜产品标准化开发。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与扶持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鲜菜加工技术滞后较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种植产业的发展,最终会带动加工产业的大发展,这也是种植产业的另一终点追求,加工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城镇就业和地方税收收入,从而又为种植产业发展做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引进现代蔬菜加工技术,同时适时成立特色蔬菜研究所,进行特色蔬菜的研发与推广,以实现长期鲜菜外贸出口为目的。例如欧家坝的萝卜的生产与加工,就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要达到从农庄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安全水平。三是要努力拓展省内外高市场。不断加大与省内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联合。上半年我县农村蔬菜产业合作社多次前往长沙与隆平高科高层接触,并达成意向,计划在我县建设“绿色A级”以上高档蔬菜生产基地,销售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大城市与港、澳地区。我们可以借助隆平高科这一国际品牌与平台,提升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蔬菜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县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应当把开发高档蔬菜作为我们蔬菜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二、三年的努力,使我们的蔬菜产品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