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家访感受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家访与其说是去对孩子的访谈,不如说是对家长及其家庭环境的接触。到目前为止,我走进了四个家庭,初三二班于溪,三班孙家辉、元鹏、宫富斌。
第一个进行家访的是陪同教研室夏熠老师参加的初三二班于溪的家访,父女两人,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很是辛苦劳累。我听着父亲讲述孩子的点点滴滴,于溪成长的画面一幕幕地浮现在我脑中,对我而言,她只是我所任教的百分之一的学生,但是对家庭而言,她就是家庭的全部。父亲能给予孩子的全部奉献出来,但是孩子太过贪玩,并没能体会父亲的艰辛,在家中,连自己的内衣都懒得洗。我想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只是救急不救贫,真正让学生和家庭获益的,是让孩子早点懂事,能为家长分担一些,至少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吧!
孙家辉、元鹏、宫富斌。均属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学习上没有动力,通过家长、教师、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后,三名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业基本能及时完成,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
总之通过家访,家长能始终如一的信任老师,在信任的基础上,有些什么消息,老师都可以从家长或学生的口中准确地知道。这样,一方面老师可以时刻提醒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以免对孩子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师针对家中的要发生大事,有的放矢地做好事前的铺垫和事后的处理工作,避免了孩子过大的感情波动。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要对学生的在校的情况作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夸奖,让学生在家长面前感到自豪,增强学习的信心。不能对过失大加评论,更不能在家长面前对学生进行告状式谈话,要善意的提示家长,教会家长用心管理学生。家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家长就能正确的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如果在家访时,当着学生的面指责其过错,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形成逆反心理,对以后的管理带来不便。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的家访,做好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最深层次的信息,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能够进一步了解家长的心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促进学生的继续成长。创造出孩子一片片多彩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