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开学,我接了一个新班六(3)班,班上的学生刘某很让我挠头。他蛮横无理,哪个老师批评他,他就敢当着全体学生的面与老师顶撞。开学不足两周,刘某就连续打了四次架,脸、脖子、手臂上都是血迹,让人目不忍睹。面对这样一个“好战分子”,我真有些大伤脑筋,但一想到领导分班时信任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又激发了我“若不改变刘某,誓不为师”的雄心壮志。
通过家访、与前任班主任交流,我了解到在刘某的幼儿时期,其母亲因劳务输出去了日本,父亲文化不高,也喜欢打架闹事。由于缺少正面的家庭教育,刘某从小养成了“说一不二”和“不吃亏”的性格。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让我更加关注刘某,因为我坚信:有什么样的教育就能出什么样的学生。
在了解刘某“吃软不吃硬”、“吃顺不吃戗”的性格后,休息时我就与他聊天,玩五子棋。这样既避免了他无事生非,又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渐渐地,他和我说起了心里话。
刘某偶尔也顶撞我。记得他打架后,我问他家的电话号码,他硬梆梆地吐出四个字“明知故问”。见此,我不但不生气,且一脸微笑:“多么恰当的成语。你记性真好,我开学初做过登记,这会儿怎么就忘了。”我找到“学生花名册”,又当着他的面,一连读了五遍电话号码,并笑着说:“这回,老师记住了,不用问你了,你以后也没有机会顶撞我了。”听我这么一说,他反而不好意思了:“高老师,我……我不是那个意思。”
在后来的几次交锋中,刘某都没占到上风,自此,他再也没有顶撞我。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您有办法,不对我大吼大叫,您的话虽然不厉害,但我听得进去。”我想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的教育效果吧。
“刘某变了。”所有的教师都这样说,班里的学生也这样说。上学期在秋运会上,他踊跃报名参加400米、800米的中长跑,并荣获800米第二名。他在性格上也有所改变,书本上写着“冷静、冷静、再冷静”“遇事三思而后行”的警示语。他把我送给他的“用拳脚,最无能;用智慧,最聪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通过一年的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尊重学生是教育困难生的灵丹妙药。作为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这样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