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自然地理 > 我国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

我国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

时间:2011-01-29 15:1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

矿藏的生成和分布受地质条件控制。我国矿藏资源丰富多样同我国地质构造特点有密切联系。

一、地壳活动的多旋回性与成矿的多期性

我国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地区,受板块活动影响,从中生代开始形成的世界两大构造活动带——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在中国交汇,地壳活动性大,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岩浆活动是多期多幕的,内生矿藏的形成也具有多期多幕性。特别是几条巨大的构造带,多次的造山运动导致了多期的岩浆活动,产生多次的成矿过程。例如阴山—天山构造带、在元古代时即已存在,古生代的加里东、海西运动,中生代印支、燕山以及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都受影响,具有不同时期的酸性、中性、基性与超基性岩浆侵入,形成了多种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除铁以外还伴生有钒、钛、铜、铅、锌、铬等矿藏。秦岭—昆仑构造带,在志留纪以前即已存在,以后在加里东、海西、燕山等期都有广泛的岩浆侵入,形成了铁、铜、锌、钼等多种金属矿藏。南岭构造带形成于加里东造山运动,以后又历经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也形成了多种金属矿藏,特别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藏最为丰富,成为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有色金属矿带。

频繁的地壳运动,在褶皱隆起带两侧的低洼地区则产生多次的沉积旋回,形成多期的沉积矿藏。煤、铁、锰、磷、铝、铜、盐等沉积矿床,其形成都是多期的。如太古代、早元古代、早震旦纪、早泥盆—中泥盆纪,早石炭纪都是沉积铁矿的主要成矿期,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重要的成煤期。

二、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矿特点

中国大地构造发展史,就是一部地壳发展的“动”“定”转化史。不同地壳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构造形式,不同成矿过程和不同专属性矿藏资源。

(一)太古代和元古代(早中期)

太古代和元古代是地壳发展早期,地壳主要为硅镁层,较薄弱,地壳活动频繁,以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以沉积变质为主的矿床,最为主要的有:

1.变质沉积铁矿。如鞍本、冀东、鲁西、皖北、山西五台等铁矿。

2.变质沉积磷矿。如苏北海州云台山,皖北宿松、湖北大悟的磷矿。

3.变质火山沉积铜矿。如山西中条山,辽宁红透山、云南大红山等铜矿。

4.主要分布于辽宁和胶东一带的菱镁矿和滑石矿以及分布于内蒙古兴和、山西太行山和胶东一带的石墨矿。

5.主要分布于甘肃金川和吉林赤柏松等地的岩浆型铜、镍、铂(族)矿藏。
  本文标题:我国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zi/2410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zi/2410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