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教育心理学 > 人格差异(5)

人格差异(5)

时间:2010-01-29 00:2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集体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基础环境,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优秀集体,形成集体的正确舆论和价值观念,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在集体中可能形成亲社会的、集体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人格特征,但也可能形成反社会的、利己主义的人格特征,这就取决于教师精密细致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有严格的常规管理,树立优良的班风、学风。班风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心理环境,学风是文化环境。好的班风使人精神振奋积极向上,好的学风使人热爱学习刻苦认真。在集体中还要有融洽的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让学生在自身的多种活动中掌握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并使这些愿望和志向成为他良好个性的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包含着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及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

  自我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身个性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认知的成熟水平反映出学生的自主、自律、自治的意识。自我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削弱并克服自我认知中不健康的部分,将知、情、意、行融合为一体,组成合理的自我调节系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我体验的深化

  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正确的认知,正是获得肯定的情绪情感体验之后,才被纳入个体观念体系并转化为信念的。列宁有一句名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深化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具有调节、动力、强化、感染、迁移、信号等作用,自我体验贯串于自我教育的始终,是一种动力因素。

  3.自我控制的监督

  自我控制其实质是培养意志力问题,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既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过程,又是训练,发展意志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按社会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学习活动提出自我要求,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人具有健全良好的人格。

  4.进行主体内省

  主体内省,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心理,表现为对自己行为价值标准的掌握和判断,进而产生对行为的控制。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主体内省起着根本性作用。即主体的我以宏观参照系(理想、抱负)和微观参照系(日常行为规范)来对照自己,修正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唤起正义感、道德感、责任感,激发上进心理,形成良好性格,锤炼个性。

  除此之外,教师对适应不良学生还可采取以下措施:如适宜的课程;有效和合适的教学;对同伴关系的督察;教师对适应不良学生的具体指导;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等等,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本文标题:人格差异(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5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5)
100%
-------
欢迎你对人格差异(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人格差异(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