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生态
由于农作物与家畜是从野生种中筛选出来的,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所以农业与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农业已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面积。据估计,农田的扩展取代了大片的草原和森林,总面积已达13.6亿公顷,即达13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9%;牧场用地达31.2亿公顷,即312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1%;两项合计,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如果,除去寸草不生的沙漠,冰天雪地的极地,以及生物难以生存的高寒山地,可以想象到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地球面貌所带来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并不仅限于自然环境,也可能由于人类的无知,这种不合理地利用,不仅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也损坏了赖以生存的农业,研究人类农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农业生态学的基础。
(一)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今天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料和果品中的茶、咖啡、香蕉、橘子、荔枝等都是热带和副热带的植物,它们对寒冷与霜冻非常敏感,以致在温度条件稍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就无法种植。例如,在我国,橡胶的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年平均温度高的地区,而且还要考虑到冬季无寒潮入侵与影响的地区。所以,其种植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带分布极其明显。各种农作物对温度要求不一,棉花与水稻需要温度较高,燕麦与甜菜需要的温度偏低,小麦则居于中间,所以各种农作物的分布,从南往北发生变化。除温度外,水分也是重要的因素,水稻需要水多,则占据多雨的地区,谷子耐旱,则分布在少雨的干旱地区。温度与水这两个因素,温度虽然可采用保温的办法避免寒冷,但由于投资高,所以保温措施仅用于温度较低地区的蔬菜种植,无法在大面积的粮食作物生产上采用。因为人现在还无法大范围地改变温度,所以温度这个因素就有很大的限制性;人工改变水分条件比温度容易些,所以尽管有的地区降水很少,如果采用抽取地下水,跨地区引水,以及拦蓄天然降水等办法,可以弥补降水的不足,因而水的限制程度相对要小于其他因素。
土壤不仅是植物不可缺少的固着的立地,也是植物所需多种养分的所在。因此,土壤的肥力与结构对农业的影响比较大。在热带地区迁移农业的存在与热带地区土壤中养分含量偏低有关,相反,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的土壤母质是由养分丰富的火山灰组成,所以,该岛并未实行迁移农业,而发展成高产水稻的定居农业。为了补充土壤中肥料的损失,过去都施用植物灰分与动物的厩肥,现在多采用化学肥料,使原来无法利用的贫瘠的土地变成很好的良田。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一是通过它对气候与土壤的作用施加的;另一是对耕作带来的困难。一般,农民愿意在地形平坦的地区进行农业活动,这里既易于灌溉(如果有水源),又便于耕耘,特别有利于机械耕作。山地与丘陵地区,一般是在平原地区开发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逐步扩大开垦的地方。山地与丘陵地区开辟成农田,往往易招致水土流失,甚至给下游平原地区带来灾害。
(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对动植物驯化成功以后,人类的食物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完全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野生动、植物为生,而是依靠经人类驯化的与自然界中不同的动、植物种。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食物的需要量的增长,不得不以人为的植被农田取代天然的植被,这就导致人们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的变化。对农业以前的采集者和狩猎者来说,森林是个朋友,它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可是,对农业来说,森林则是发展农田的障碍,成为需要加以清除的敌人,特别是半干旱地区与温带地区的森林成为进攻的对象。首先是为扩大农田而砍伐森林,有时也用把成片森林化为灰烬的办法来开辟农田。接着人类为了住房建造和燃料需要木材;为了冶炼砍伐木材,于是,大片森林遭到破坏。以美国为例,当殖民初期,其耕地开发的速度即取决于对森林的砍伐速度。中国黄土高原,在早期,有不少地区都覆盖着森林,可是经过长期开荒,森林破坏殆尽,现已面目全非。其他地方,如地中海地区、西欧、印度等的森林,也是由于开垦农田而所剩无几。
本文标题:农业生态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wendao/75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wendao/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