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土壤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土壤 > (三)?土

(三)?土

时间:2010-01-29 01: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土是半淋溶土中面积最小的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关中和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渭河河谷平原阶地上。河北、河南两省境内的京广铁路两旁也有少量分布。它是在褐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耕种和大量施用土粪堆积覆盖增厚形成的,是我国古老耕作土壤之一。堆积熟化土层的厚度约50~60厘米,把原来的褐土埋在下面,两种土壤紧密相接但又上下界线分明,好似盖上一层楼房一样,所以农民群众形象地把它取名为“?土”。由于土粪是用黄土垫圈堆制成的肥料,土质比较轻,颜色发黄,下边被埋的褐土,土质比较粘,颜色有些像烧过的炉灰,因此群众常把这种重叠式的?土剖面叫做“黄盖垆”。

  ?土所以比褐土要肥沃些,庄稼的产量比褐土要高和稳定些,与“黄盖垆”上轻下粘的土体结构有密切关系。土粪堆积层土性柔和,疏松孔隙多,通气透水性能好,生物循环作用旺盛,矿质养料比较丰富,具有发小苗的优良性能。但它的保水蓄肥能力比较差,缺乏后劲,不发老苗。而垆土层却具有较好的保蓄性能,恰好就弥补了这个缺点。它们同时在一个剖面上存在,就增强了保墒坑旱和调剂养分供给、贮存的能力。

  土粪堆积层又叫“熟化层”或“?化层”,进一步可细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古熟化层和古耕腐殖质层。前三层颜色浅一些,是土粪的主要堆积层,有机质含量变动在1.2~2.0%之间,与土粪的品质好坏关系很密切。粪多土少时,积累的就多一些,粪少土多时,积累的就少一些。第四层是原来褐土的腐殖质表土层,有机质虽经耕作分解有所耗损,但含量仍保持在1.0~1.5%左右,颜色也比上边三层灰暗。“黄盖垆”的界线分明,就是从这一层开始的(图10)。

  在成土过程上,熟化层由于耕翻、种植、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粘化作用和碳酸钙的淋溶淀积作用比原来褐土进行的要缓慢和微弱一些。粘粒分布除犁底层附近土质变粘有较明显增多外,其他土层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更难见到褐土那样具有明显胶膜的褐色粘化层。泡沫反应从表土耕作层起,就很强烈。假菌丝状碳酸钙,从犁底层以下就开始淀积,并一直可延伸到原来褐土的粘化层甚至老的钙积层中。这些菌丝状碳酸钙新生体的出现,增加了辨别原来土壤有关碳酸钙淋溶情况的困难,所以常常出现把它也当成褐土来看待的现象,有人则主张不列成独立的土类,而把它放到褐土的耕作类型中。

  熟化层碳酸钙含量变化在2~8%之间,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7.0~8.5,与褐土接近。

  ?土的适种性比较广,小麦、棉花、玉米、谷子等都生长得较好,产量也比较稳定。西北著名的古老粮食基地“八百里秦川”,就是指这种比较肥沃的?土地区。但是应该注意到,随着土粪的连年施用,堆积覆盖层将会越来越增厚,与下伏垆土层的间隔将会越来越增大,“黄盖垆”的功效势必就要逐渐减弱,到最后土粪层厚度超过了垆土层起作用的最低界线,“黄盖垆”的功效就完全没有了。这样,?土也就变成与黄绵土相类似的没有垆土层的低产土壤。

  为了充分发挥?土“黄盖垆”土体结构的优越性,使土壤资源利用得更加合理,从现在起,就应考虑在?土上不再施用低质量大的土粪,改为施用优质的有机肥料,或者进行粮草轮作、农业牧业相互结合,既解决肥料来源,又避免覆盖层厚度的增大,使?土的肥力和产量均不断得到提高。


  本文标题:(三)?土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50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504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三)?土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三)?土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中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