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同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一样,也是中国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一广大地区劳动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本地区东临渤海、黄海,西止五台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西麓,南至淮河下游和苏北灌溉总渠,北以燕山北麓和阴山南麓为界。由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华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区,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区和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4个省级林区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二市,山东省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以及辽宁、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相当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 6 933万多公顷,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是全国七大林业地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
本地区土地垦殖最为广泛,不仅大平原绝大多数土地被开辟为农田,即使广大山区和丘陵区也已经反复开垦,许多地方已开山到顶,原生森林植被早已被破坏无遗。本区森林植被基本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山地因海拔差异较大,还分布有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代表树种,山地为油松、赤松、华山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桦树、山杨、槭、椴等;丘陵和山前地带为核桃、板栗、银杏、大枣、文冠果、花椒等;平原地带为杨、柳、榆、刺槐、国槐、泡桐、臭椿、桑、枣、苹果、梨、桃、柿子等。
本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 153 3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3%。另有相当数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总蓄积量为近2亿立方米,是7个林业地区中森林资源最少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本地区的林业生产建设有明显的发展。下面仅以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和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为例补充说明。
1.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
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位于华北防护林、用材林区的西侧和北侧,东南临华北大平原,南抵伏牛山山脊,西为晋中南盆地,北达辽西的朝阳、阜新山地。它从西、北两面拱卫着中国首都北京和保护着华北大平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本林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和北京、天津二市的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为2 533万多公顷。共含:辽西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林区,冀北山地用材、防护林区,冀东山地防护、经济林区,北京燕山防护、经济林区,冀西山地防护、用材林区,京西太行山防护林区,延庆盆地农田防护林区,晋东石头山防护、用材林区,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豫西伏牛山北坡防护、用材林区等11个省级林区。
本区历史上曾经是茂密的天然林区,据历史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林木“如黑云在半天”,是华北大平原和北京的水源区,但是,随着华北平原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本区绝大部分天然森林逐渐被开垦为农田,浅山近山尽成荒山秃岭,从而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到处山穷水尽,平时河水断流,人畜用水也感到困难。一遇天降暴雨,山洪就滚滚而下,使下游遭受洪涝灾害。建国以来,华北平原上的几次特大水灾和京沈铁路多次被冲断,都是由于森林遭受破坏,暴雨在本区某些地段集中的结果。残存不多的天然次生林,都分布在深山老峪,或大山脉山背两侧。
本区森林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但因山体高差较大和土壤、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原生植被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现在保存极少,远高山的林木也是屡经破坏后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由低山丘陵到亚高山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檞栎、辽东栎、蒙古栎、白桦、山杨、色木、椴树、鹅耳枥等;此外,还有针叶树种油松分布。针叶林主要树种有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冷杉等。在山间盆地及沟谷地带,生长有杨、柳、桑、核桃、大枣、板栗、花椒、柿子等。此外,在广阔山区还有毛梾、猕猴桃、漆树、翅果油树等珍稀经济林树种。
全区共有林业用地1066万多公顷,占总面积的42%。其中,有林地为30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森林蓄积量为8000多万立方米。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为了保护和恢复本区的森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这里建立起一批林业机构。在晋东南山区建立了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4个森林经营局;在冀北、冀西建立了雾灵山、东陵、西陵等11个林场管理局。共管辖200多个国营林场。此外,各地区还办起了一大批集体林场。
已经建立起来的林业机构,在管护好现有森林的同时,大力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推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加快恢复森林的重要途径。本区有些地方分布着天然残林和散生母树,具有恢复森林植被的自然条件。现有的中、幼龄次生林、大部分是通过封山育林成长起来的。如晋东太行山,经过封育成长起来的次生林有数十万公顷。
二是开展了次生林抚育改造工作。这一工作,从50年代初期起就由点到面地逐步开展起来。通过抚育改造,改善了森林环境,促进了次生林生长。
三是进行了荒山造林。几十年来,全区造林上百万公顷,早期营造的人工林,凡树种选择适当,做到适地适树并管理及时的,多数已成林成材。从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绿化荒山的经验,如河南林县、济源、灵宝等县,在浅山丘陵区采用刺槐封沟,油松、麻栎“缠腰戴帽”的造林方式,收到了为当地群众提供用材、烧柴、保持水土、稳定农业生产的效益。群众高兴地说:“绿了荒山头,干沟变清流。”国营洪河林场从60年代初开始在棕壤土上引种落叶松,一般5~6年即可郁闭成林。据 1979年调查, 18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6.8米,胸径19.5厘米。
为了加快本地区的造林步伐,从1958年雨季起有些偏远山区开展了油松飞播造林。据在河北平山、涞源、承德和河南洛阳等地区调查,凡掌握好雨期,选定在植被盖度适中的阴坡、半阴坡进行飞播造林,播后实行封山管护,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不少播区长起大片幼林。
40年来,本地区森林经营、封山育林和造林、护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实现全区绿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现有森林过少,全区尚有70%以上宜林荒山荒地没有绿化;造林树种单纯,且多纯林,易遭病虫害,防护效益和经营水平低,大量中、幼龄林长期未进行抚育改造,成林不成材,林木生长缓慢。
为了提高本区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必须尽快实现全区绿化。为此,国家已决定采取各种造林措施,并对本地区的林业发展布局作了区划。将河川上源和重点河流两侧的集水区划作水源林区;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和陡峭瘠薄的土石山地,划为水土保持林区。同时,有重点地搞好用材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本地区水、热、土的有利条件,发展核桃、板栗、大枣、花椒、桑、梨、柿等经济林。在缺柴地区,在近山、低山有计划地发展薪炭林。
2.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
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鲁东的胶莱河、沭河以东。包括辽东半岛丘陵经济、防护林区和鲁东丘陵经济林区两个省级林区。辽东半岛突出于黄海与渤海之间,包括东沟县、盖县和大连市所辖各县;鲁东丘陵的滨海区伸入黄海,包括烟台、青岛市的全部和潍坊市、临沂地区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586万多公顷。
辽南鲁东林区原在地史上曾连成一片,所以天然植被分布情况相同。本区属暖温带海洋气候,地理上接近北亚热带,漆树、盐肤木、白檀、八角枫、天女木兰等在亚热带常见的树种,本区也有分布。本区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坏,部分山地有以栎类为主的次生林和以刺槐、赤松为主的人工林。一般海拔较高处有赤松分布,下木为绣线菊、照山白、胡枝子等;较低山地为栎类、刺槐、胡桃楸、水曲柳等杂木林,下木有酸枣、荆条等;丘陵与山麓多为柞树林(放养柞蚕的灌木林)和果园;平原为杨、柳、刺槐、泡桐、果树、紫穗槐等。
本区经济林主要为板栗、核桃、大枣等;果树以苹果、梨、葡萄等为主,是全国苹果和梨的主产区之一,柞蚕生产历史悠久。
本区林业用地为166万多公顷,其中,有林地为1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18%。另有大量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森林蓄积量为800多万立方米。
本区在建国后,通过大力造林,森林资源有所增长,人工林占有林地面积的52.5%,超过了天然林的比重。
本区地理位置和水热资源优越,交通、经济条件都好。但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及海风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里今后林业生产主攻方向,应是大力造林、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特别是要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其它各种防护林,以改善生态环境,给农、牧、渔、副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进一步加强经济林的经营管理,提高产量与质量。当地群众用材、烧柴都很困难,还要有计划地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
本文标题: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enlin/490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enlin/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