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长江三峡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长江三峡地理 > 重庆市地质(3)

重庆市地质(3)

时间:2010-01-29 03:3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地质构造

市境大地构造单元概括分述如下:

1.川东褶皱带

位于华蓥山断裂以东,齐岳山断裂以西,为古生代相对隆起,中生代拗陷,新生代喜山运动第一幕生成的北东向构造带,背斜呈细长平行伸展,多为东缓西陡不对称的梳状褶皱,轴部纵向压性断裂发育。主要有齐岳山、方斗山、黄草山、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等背斜和忠县—丰都、梁平—垫江、沙坪坝、北碚等向斜。这种背斜褶皱紧密,向斜宽阔,组成典型的隔档式构造,控制着地貌、形态和展布,使其背斜多发育成为条状山岭,向斜则多发育成低缓的丘陵或平原(平坝),形成岭谷相间平行排列的地貌组合景观,一般称为“盆东平行岭谷”。

2.川鄂湘黔隆褶带

大致位于齐岳山以南—芙蓉江以东地区,属古生代显著拗陷,中生代相对隆起,燕山期生成的北东向构造带。背斜顶部宽缓、两翼较陡,轴部常伴生纵向压性断裂和次一级鼻状构造。主要有贵贤溪(钟灵)、酉酬、咸丰、桐麻岭、龙骨溪等背斜和八面山、木桶盖—平阳盖、毛坝、濯河坝、沿河、青杠(武隆)等向斜。宽缓的背斜和狭长的向斜相间平行排列,组成典型的隔槽式箱状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过程,使其山文线和构造线基本一致,多呈北东向展布,背斜多发育着低山和谷地,向斜则多发育成细长、顶面平缓的中山或台地(当地群众一般称为“盖”)。带内在构造运动时,伴有低温热液活动,形成了带内的汞、萤石、重晶石矿产。

3.川黔南北构造带

大致位于市境南部。该带为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接触复合部位,因此构造线方向有南北、北东向雏形。

4.大巴山断褶带

位于川渝陕鄂四省市交界地区,重庆市境仅占其南缘部分。该带是由一系列雁形式褶皱和冲断层所组成。由于受到汉中地块和神农架地块的阻挡,使褶皱与断裂都形成弧形构造,称为大巴山弧。大巴山断褶带的褶皱与断裂在重庆市境呈北西、北西西、近东西走向,略作弧形向南西弯曲,一级套一级的雁行排列。大巴山断褶带自晋宁运动后已存在水下隆起与拗陷,古生代至中生代三叠纪时范围不断向南扩大。印支运动中产生隆起、拗陷、褶皱、断裂和变质,伴随酸性—超基性岩侵入,形成多金属矿床。燕山运动有强烈活动,白垩纪以前地层全部被褶皱,新老断裂及岩浆侵入均极活跃。侏罗纪以后又向川中台拗扩展,经喜山运动才最后完成,但迄今仍有活动。

5.川中台拱

分布在市境西北部,是一个侏罗—白垩系红层广布的地区。该带是在一个古老的基盘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燕山运动后期,上覆岩层围绕局部隆起和拗陷一起旋扭,成生一系列连环或旋扭构造,成为川中台拱构造上的一大特色,是全市地壳厚度最薄的地方,大足一带地壳厚度约只有37千米。


  本文标题:重庆市地质(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xia/1100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xia/11000.html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
欢迎你对重庆市地质(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重庆市地质(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