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长江三峡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长江三峡地理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候(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候(2)

时间:2010-01-29 03:3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灾害性天气  州境灾害性天气,范围较大的有冰冻、伏旱和大暴雨。

  冰冻 主要出现在中山地区,严重时亦危及低山地区。当日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若再伴有降水则出现冰冻。中山地区一般在12月中旬~翌年3月中旬,最早出现在11月中旬,最迟结束在5月上旬。全州冰冻灾害以1~2月间最为严重,冰冻最严重的年份有1955年、1956年、1963年、1977年。1977年1月26~30日,全州出现百年一遇的大冻害,日平均气温下降14℃,北部、中部低山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11~13℃,南部低山地区下降8~11℃。最低气温中山地区为-17.2℃,低山地区为-8..0~-10.0℃。全州各地普遍降雪,低山积雪数天,深达8厘米,除南部低山部分地区柑桔和中部局部地区耐寒温州蜜桔幸存外,其他地区的柑桔全部冻死。90%的竹被冻死,森林树木损失很大,交通中断3天。

  伏旱 7~8月,州境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所控制,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水分平衡失调,常发生晴热少雨的天气,即伏旱。1959~1978年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在境内不同地区发生。1979~1983年没有发生伏旱。伏旱年份占64%,频率较大。各地旱情不一,巴东、建始占64%,鹤峰仅占36%。中山地区基本不存在伏旱。

  大暴雨州境夏季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其特征是降水时间集中,强度大,常引起山洪暴发,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因受地貌影响,全州性大暴雨很少,大部分发生在1~2县(站)范围内。1949年以后,1年中发生两次全州性大暴雨的只有1980年和1982年。最大范围全州性大暴雨是1969年7月11日,有7个县(站)雨量超过100毫米。1955~1983年中,州境鹤峰出现大暴雨次数最多,达27次,巴东最少,仅7次。1983年9月9日,咸丰县大暴雨强度最大,24小时降水量达304.8毫米。

  州境大暴雨多发生在4月下旬~10月上旬,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

  范围较小的灾害性天气有冰雹、大风。

  冰雹 州境是湖北省冰雹多发地区,各地都有冰雹发生,一般范围小,降雹时间短。雹粒小的如豆粒,大的如核桃。冰雹多发生在3~6月午后或晚上,降雹时多伴有大风和暴雨。冰雹路径主要由巫山山脉东侧进入州境。

  大风 州境≥8级的大风,有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两种。低山地区主要是雷雨大风,中山地区则两种大风都有。大风多发生在盛夏,秋季最少。瞬间大风亦时有发生,虽只是局部地区,但危害严重。

  此外,还有低温(水稻抽穗扬花期、玉米灌浆期)、绵雨(春末夏初、秋末)等灾害性天气。


  本文标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候(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anxia/1096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anxia/10968.html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
欢迎你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候(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候(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