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 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3)

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3)

时间:2013-03-22 10:5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也是相当复杂的。首先由于坡地方位不同,日照和辐射条件各异,导致土温和气温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我国,多数山地是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古诗咏大庾岭的梅花,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之句,就是山坡两侧气温殊异的极好写照。据庐山实测资料,南坡1.5m高度的气温在6—9月与同高度山顶相比,晴天平均高2.1℃,多云天高1.8℃,阴天高1.5℃,雨天高0.8℃,在有冷平流时可高2.6—3.3℃;北坡的气温在4—6月与同高度的山顶相比,晴天平均低0.8℃,多云天低0.6℃,阴天低0.4℃。再以小地形南京方山(一个相对高差约190m的孤立山岗)为例,在冬季晴天,距坡地1.5m高的日平均气温,南坡比北坡高1℃左右,比东坡和西坡高0.6—0.7℃,最高气温南坡比北坡约高2℃,比东坡和西坡高0.7—1.6℃,最低气温各方位之间的差异较小,最多不超过0.7℃。

  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图6·28表示三种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冬、夏都是山顶气温日振幅小,谷地气温振幅大,陡崖介乎二者之间。

  此外,在同样的地形条件下,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山地气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都是随着地方海拔高度的加大,气温下降。根据我国多数山区实测资料看来,大都是夏季气温递减率大,冬季递减率小,这与我国季风气候有关。冬季大陆偏北风盛行,海拔低的地方冬温不高,其气温随高度递减率乃较小。夏季偏南风盛行,加以低层日射增温比较强烈,因此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的递减率乃相形增大。但亦有部分地区因局部气候条件的特殊,山地气温随高度递减率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各山区在不同坡向不同高度阶段内,气温递减率亦有差异,情况比较复杂。
二、地形与地方性风

因地形而产生的局部环流主要有高原季风、山谷风,因经过山区而形成的地方性风有焚风和峡谷风等。

(一)青藏高原季风

  在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冬季高原上出现冷高压,冬季出现热低压,其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首先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环流和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应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遂使我国西南部地区季风的厚度特别大。
  本文标题: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qihou/2360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qihou/2360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