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在城市化过程中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城市发展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阶段:
表5-7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
发展阶段 基本内容
恢复与调整阶段
(1949~1957年) 这一时期中心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和重要工业城市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设市136个,“镇”作为县辖基层政权建制予以保留。1954年全国有建制镇5400个,1955年6月调整为3620个。1956年对城镇工商业进行改造,使得小城镇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缓慢波动发展阶段
(1958~1966年) 1958年国家撤销了一大批建制镇,加之计划经济体制的加强,使得以商贸活动为主要功能的集镇逐渐萎缩。1965年全国建制镇减少到3146个,设市城市数减少到169个。由于“三线”建设等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城镇人口急剧增长,由1957年的9949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073万人,城市化水平升至19.7%。随后国家为了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不得不动员3000万城市人口下乡,到1965年全国城市化水平降至14%。
停滞衰退阶段
(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镇建设遭受严重影响,小城镇发展更是受到很大制约。相当一部分小城镇被撤销,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城市居民下放,致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1978年全国有建制镇2800个,集镇数量由原先的5万余个减少到2万个左右。
全面恢复与加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新时期。1979年开始重点建设小城镇。1984年国家降低了设镇标准,乡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全国建制镇发展到14293个,小城镇职能趋于多元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1978~2003年是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时期,在这25年中,全国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60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至20226个,市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至52376万人,城市化水平则由17.9%上升到40.5%。到2004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1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8个,县级市374个。全国拥有城市比较多的省区是:山东31个,江苏27个,湖北24个,广东23个,河北和浙江都是22个,河南21个,吉林和新疆都是20个。
我国城市化特点 一是起步水平相当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二是城市化过程主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拉动。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相对突出。三是建制镇数量多,密度大。特别是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建制镇的分布密度相当高。第四,全国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总的来看是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第五,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少地方城镇建设欠帐甚多,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
本文标题:科学认知城市-我国城市发展分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oulue/2669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oulue/2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