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位于辽全时期的陪都西京一一山西大同城南门沟,故又俗称“南寺”。善化寺坐北朝南,红墙灰瓦,气势雄伟,占地14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
据寺内碑文和《大同县志》记载,该寺初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其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毁西京,善化寺殿堂几被大火焚毁,仅存者“十不三四”。而残存寺院也成为全兵屯兵之所,寺僧大部分逃散。后来逃散的寺僧逐渐回归,主持圆满大师目睹古寺残状,与众徒立志重修寺院。为此圆满大师开坛讲经,广募钱财,从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开始,到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止,进行重修,恢复寺院旧貌。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改名为“善化寺”。元、明、清三代,多次作过修葺,故寺院保存完好。
纵观全寺,只见沿中轴线分布的整个建筑,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南面是高大的山门,中间是三圣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层层迭高。三圣殿的西侧,是玲珑秀丽的普贤阁;东侧为方形重檐的文殊阁,该阁于民国初年毁于大火,至今遗址尚存。此外,东西还有庞廊配殿。这七处主要建筑的布局,是按“伽蓝七堂”之制设计的。整个殿宇高大,红墙灰脊,飞檐远伸,布局严谨,砖石台阶将所有殿阁连为一体,使寺院形成一个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山门,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单檐庞殿顶,门前的月台左右各有一只石狮雄踞其上。明间前后辟门,正上方悬挂“威德护世”匾额,是明嘉靖七年
(1528路城土所书。左右次梢间供四大天土,是明代泥塑的,横眉怒目,神态威严。由于供有四大天土,故山门也称天土殿。此殿建筑颇为独特,共有18根柱子,前后檐各6根,纵向立中柱6根,分布极为整齐。外檐斗拱五铺作单翘单昂重拱造,明、次、梢间使用两垛铺作,殿内纵中线柱上置柱头与梢间铺作。山门是全天会、皇统年间重建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寺院}l门。
转过山门,来到了地处中轴线中部的三圣殴,也是金天会、皇统年间重建的。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檐下斜拱宏大华丽,是典型的金代作法。殿内结构采用减柱法,空间开阔。4根主住和4根辅柱负荷梁架,配制方法既科学又特殊。殿中供奉三尊佛像: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是文殊、普贤菩萨,统称“华严三圣”,故名“三圣殿”。殿内西南角还保存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刻的石碑一块,上面刻的是朱弃在皇统三年(1143)撰写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朱弃是徽州要源(今属江西省)人,南宋建炎初年以通向使身份到金西京(大同),向全将粘罕陈述和战利弊。粘罕不听,先将他软禁劝降,后把他安置在大普恩寺中。朱弃在寺中呆了14年,在此设馆教书,深得人们的爱戴。他亲睹圆满法师含辛茹苦重修寺院的情景,深受感动。所以当寺院重修工程完毕时,他毅然应邀写下了碑记。这块碑记,是研究善化寺沿革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文标题:善化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si/45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si/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