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于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口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酒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于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清乾隆时,营建规模超过前代,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茸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北宽南窄,向南延长,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封为2。 2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水色清碧,平均深度1。 5米,最深处约3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西堤以东是南沏,水面最广,偎山带景,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北部称西湖,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它的面积达16余亩,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于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728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余幅画面溢彩流金,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联殿通阁,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步移景换,变化万千。
本文标题:颐和园昆明湖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hu/443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hu/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