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地带性解析
地理地带性是宏观意义上空间分布规律的基本表达。对于它的认识,经历了大约3个阶段:
其一,纯经验阶段。一些学者在其野外考察和世界探险中,逐渐感觉到地理要素(主要是气候、植被、土壤等)从赤道到极地,即水平方向上,具有逐步变化的现象,它们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此外,在一座高山的垂直方向上,气温、植被和土壤等要素,也有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性。例如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大平原上有关水平地带性的报导,洪堡在美洲考察时对于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报导,都属于这种纯经验描述。他们当时尚无法对此作出根本性的解释,也无法将这种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现象加以比较并得出内在的联系,因此其认识水平只能算是初级的。这一阶段的价值并不因为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而被掩盖,从他们所报导的现象和累积的资料上看,为以后地理地带性的理论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
其二,半理论阶段。在前期纯经验的认识水平上,逐步转到探求地理地带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并制定了一些指标以规范这种空间分布的属性。此类接近于研究地理地带性内在本质的尝试,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并成为地理学家长期不懈的追求目标之一。在这方面,苏联地理学家格利高里也夫院士和布迪科通讯院士,曾经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们在1961年联合发表的论文中,曾明确宣称:地球表面的热量水分平衡,作为一个规律,是确定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以及发生在地球表面其他形式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分带性的主要机制。它对改造自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极大……。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创立了地带分布的水热周期律,成为地理学理论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年周期而论,地球表面上的热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写为:
l=E/r f/r (12.8)
其中,热量平衡方程,等号前后各项均被Lr相除;而水量平衡方程,其等号前后各项均被r相除。R为太阳净辐射值;E为蒸发;A为乱流热通量;r为降水量;L为蒸发潜热;f为地面径流量。
应用上述关系,联立热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可以导出二者的联系方程:
式中f'为某一种函数形式。考虑到这个联系方程的特点,应当承认无论选择R/Lr还是选择A/Lr,都是较好的湿润指标。但由于乱流热交换A的确定,有较大的困难,且精确程度远远低于太阳净辐射(R)的确定,因此采用R/Lr较为合宜,该指标即为辐射干燥指数。而地带分布的水热周期律,正是格利高里也夫和布迪科分析地带性规律时应用R/Lr指标的结果,如图12-4所示。
在以半理论方式研究地理空间分异的早期,柯本曾企图从气候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有关的空间分布问题,并竭尽全力了解水、二氧化碳、热量、动量等进行交换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空间分布图式,或在大气—陆地、大气—海洋的交界面上,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空间变化。
此种企图,由美国地理学家米勒(Muller)作了有益的总结。他虽然在原则上并未超出布迪科研究内容的轨道,但在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不能否认,格利高里也夫和布迪科的基本观点,曾对西方地理学家产生了迅速的影响,使欧美地理学家们集中讨论了辐射干燥指数R/Lr的意义。其中威斯康辛大学地理系教授列图(Lettau)在引入“包文比”之后,对布氏的R/Lr指数作了有意义的改进。他规定
C=径流率=N*/P* (12.10)
其中N*为年径流量;P*为年降水量。
本文标题:地理地带性解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