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一名老教师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仔细想来,颇有道理,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自然要有丰富的“水源”,方能水平不断提高,储量日益深厚,蓄厚积而待发,才能润泽更多的心灵。从哪去寻找水源呢?我选择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给教师的建议》是我成为人民教师之后读的第一本书,是一名老教师推荐的。这本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记录了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精华,没有空泛的理论,许多事例非常真实,通过阅读,解决了我许多难题,书中的提法很多与我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产生共鸣,又同时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我的学生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这一点,也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于是在之后的课堂上,我总是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到了极佳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正确运用探询式的提问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等。实践证明:课堂上无论是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还是启发式讲述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思考通过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或什么样的好问题能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倡导要联系学生生活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 “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其实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颇有感触。我发现只有你教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产生共鸣时,才会唤起学生兴趣,这是自己上课时也能体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引领学生多读书。尤其是读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也许起初读不懂,也没有关系。学生将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这部分内容时,会引起他极大的注意。这也是联系了学生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
在这本书的第三章,作者也提到了一个教师的素养问题。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学校知识只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点常识,要达成这样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不停地进步源于读书,读书的面要广,课上得才会有吸引力。他说这样的教师备课是备大纲而不唯教材,教师看教材仅仅是为了回到学生的水平上。这样的教师备一节课毫不费劲,因为上课的素材来自平时的积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有精力关注学生的问题,关心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学习,思考到什么程度,困难在哪儿,随时调整教学。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需要而教学。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若干年后的,也许他所能熟练运用的知识就和那些教材相差无几了。
在教学这个概念下,教师并不是独立的,还有他们的学生。教育学概论里把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矛盾称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矛盾,所以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师生关系必须要处理到位。要热爱学生,把他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平等对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反复咀嚼这段话,体会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应该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师如果怀着一颗育人的心,在解决矛盾时不会说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师生关系与一般人与人的关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的理论源于他的教学实践。他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观察、分析,他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观察、研究、思考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提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他有教育理想,他高兴成为校长,不是因为权力,而是能够代领全校教师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他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他的学生,研究教育规律。他学习教育理论,而不是只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这使他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普通教师。他能做得那么好,是因为他对儿童的热爱。他从事了一项他热爱的工作,他是幸福的。合上书本,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头像,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本文标题: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读后感大全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nyi/279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nyi/2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