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胜古迹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胜古迹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时间:2010-01-29 03:4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洛阳南25里的伊阙,是我国石雕艺术的最大宝库。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比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隋代都在前代未完成的洞窟中雕刻。唐高宗武则天时,这里再度成为贵族皇室造像的中心,盛唐以后才沉寂下来。现在保存的窟龛,据统计有2137个。

  龙门石窟的形制比较单一,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北朝雕造的洞窟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二洞、莲花洞、药方洞等。古阳洞开凿最早,窟中内容丰富,刻有不少佛教故事,龛上图案装饰多姿多彩。造像题记的书法古朴,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楷书体系中魏碑的珍品,有19品都在这座洞里。宾阳三洞以中洞费工最多,全窟雕刻完整,富丽堂皇,南北两壁菩萨含睇若笑,姿势优美。11座圆雕大像雄健朴实,衣纹折叠规整稠密。洞内壁两侧有四层大型浮雕,其中《帝后礼佛图》最佳,可惜已被盗往国外。莲花洞顶刻有一朵大莲花,旁边的高浮雕大型飞天,婀娜多姿,优雅传神。洞中佛龛的构图和纹饰都很精美。药方洞主要是北齐所凿,洞口两侧刻着治疗疟疾、心疼、瘟疫等14O多种疾病的药方,是唐初作品。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北朝时期的石雕写实能力大大加强,它上承云冈浑朴洗练的特点,下启唐代造像丰满圆润和愈益写实的作风。佛像的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了汉化的褒衣博带式,外貌以面相清瘦刻削和表情睿智为特征,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龙门石窟内唐前期的造像占2/3,比北朝更加兴盛。最大最有特色的洞窟是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潜溪寺内的主佛比例匀称,面部丰满,神情慈祥。右侧的大势至菩萨造型敦厚,丰腴圆润,双目俯视,是唐初雕塑艺术中的佳作。万佛洞南北两壁刻满1500O尊佛像。主佛背后刻54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像,布局别致。洞外的观世音像头部虽已损坏,但体态娇美动人,刻工尤佳。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主佛为坐像,有17米高,形象庄严、温和、睿智,身躯和手的姿态都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与慈祥的目光结合在一起,正是理想化的封建社会圣贤的象征。两旁的菩萨华丽端庄,表情矜持。天王硕壮有力,神态严肃,力士怒目圆睁、刚强暴躁。这组雕像不但各具特征,而且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艺术整体,标志着唐代雕刻艺术所达到的极高水平。看经寺则以29尊浮雕的罗汉像为最佳,表情刻画入微,生动有致。洞顶上的飞天衣带飘舞,具有韵律感。总的说来,唐代佛雕形体丰满健壮、雍容华贵,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刀法富于变化,能表现出骨肉肌肤和衣饰的不同质感。人物既符合解剖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尤其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唐前期洞窟规模之巨大,雕像造型之伟岸,也非北朝可比,可说是充分反映了当时处于极盛时期的精神风貌。从北朝到唐代,外来的雕刻手法已与中原传统的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代表。


  本文标题:龙门石窟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guji/1151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guji/11516.html
    顶一下
    (3)
    60%
    踩一下
    (2)
    40%
    -------
    中国名胜古迹:龙门石窟(2)
    欢迎你对龙门石窟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龙门石窟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