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初中地理点点通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初中地理点点通 > 世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5)

世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5)

时间:2016-10-21 17:1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波斯湾的石油

西亚的波斯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海湾长约1040千米,宽180千米~320千米,面积24万千米2,平均水深25米,是一片广阔的内海。它西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向东则通过它唯一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连。霍尔木兹海峡因扼守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波斯湾地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广布,然而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在海湾及其周围100千米2范围内,是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它以波斯湾为中心,向西北延伸到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向东南沿波斯湾海岸抵阿曼境内。这里蕴藏着占世界石油总储量一半以上的石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分别位居世界的第一、二、四、六、八位,其中仅沙特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堪称“石油王国”。

波斯湾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是气候温暖的浅海环境,水生动植物丰富并有大范围的良好的储油构造,具备了形成和储藏石油的最佳条件。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因此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 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湾昔日的贫困国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

石油是现代工业生产所需的重要能源和原料,许多发达的工业国都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储藏和输出地区的波斯湾正在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重要的角色。

土耳其海峡与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海峡将土耳其一分为二,海峡以东为亚洲,海峡以西为欧洲。它扼守着黑海与地中海的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海峡两岸地势险峻,水道最窄处只有730米,易守难攻,但海峡通航条件却很优越:水深在28米以上,可通行大吨位的轮船,平均每年有2万多艘船只通过。海峡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海峡中的重要港口是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伊斯坦布尔。它是唯一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曾是丝绸之路所通过的地方,也曾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市内古迹众多,而建于公元6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堪称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今天整座城市的标志。由于海峡切断了欧亚的陆上交通,长期依靠渡轮十分不便,终于在1973年10月,土耳其建成了一座洲际大桥——博斯普鲁斯公路大桥,全长1560米。为伊斯坦布尔又增添一处意义重大的新景点。

今天伊斯坦布尔已经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和经贸中心。市内工业发达,有机械、纺织、船只维修等部门,其港口已成为欧亚货物的重要转运站。死海

死海位于巴勒斯坦与约旦之间的约旦河谷中,为一内陆湖泊。南北长80千米,宽4.8千米~17.7千米,平均水深300米,面积为1049千米2。约旦河水是它的主要水源。由于死海的水没有其它出口,再加上这里气候炎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常年累月,使得湖水含盐高达30%,而一般海水的含盐仅为3.5%。在含盐如此多的水域里,生物无法生存。这里虽然碧波荡漾,却见不到飞鸟、游鱼和水草,四周一片死寂,“死海”因此得名。由于死海水面低于海平面400米,水最深处可达—860米,为世界陆地最低点。由于死海湖水含盐度高,水的比重已经大于人的比重。因而人在死海中游泳,浮力出奇地大、不会游泳的人下水也不致于没顶。相反,真的想沉入水底,倒要费一番功夫才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人慕名而来体验在死海畅游的滋味。由于浮力太大,划水时,手脚根本无法有效地伸入水中划水前进,人的身体往往被湖中掀起的一点小浪翻转过来,变成手脚朝天,这使得会游泳的人往往不知所措。倒不如仰在水面上随波漂荡,或读书看报,或闭目养神,十分惬意。死海海拔低,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水中富含矿物质,无论是在湖边晒日光浴,还是游泳都可以起到健身作用,因而死海成为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

死海中盐的蕴藏量十分丰富,尤其是钾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现在死海周边的国家已在逐步开发利用死海的盐,使当地的化工业得到了发展。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现约有1.7亿人口,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人们通常把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国家称为阿拉伯国家。绝大多数的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阿拉伯”一词本意是“沙漠”。这是因为阿拉伯人所居住的区域大部分是沙漠分布区,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西亚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沙漠。但也有像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三角洲这样富饶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阿拉伯人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仍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

阿拉伯人曾在8世纪时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并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带到了帝国的各个角落。同时他们又吸收了三大洲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学、医学史学、天文、建筑学和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阿拉伯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多数的阿拉伯人都喜欢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头戴白色头巾。城市房屋的颜色也以白色为主色调。白色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是由于在干热气候为主的自然环境中,白色不仅可以反射强烈的日照,而且吸热也少。阿拉伯人喜食烤羊肉、甜点、抓饭、烤饼及瓜果等。阿拉伯人热情好客,也十分健谈。阿拉伯语词汇丰富,仅见面问候语就达10多种。

斋月和开斋节

斋月和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之一,按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回历九月为穆斯林的斋月。回历九月在阿拉伯语中音为“拉玛丹”,意为“炎热之月”,因而斋月也叫做“拉玛丹月”。由于回历与公历每天有11天的日差,因此在公历上看每年斋月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在斋月中,身体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实行斋戒,这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

斋月中每一天的黎明前,斋戒者都要向安拉表示斋戒的决心,从黎明前到日落时禁止一切饮食,要自我克制一切私欲享受,以此来体现伊斯兰教克己自制的教义,磨炼自己的意志。并且对自己以往的言行进行反思和忏悔,以求清除罪孽、来年万事如意。同时,穆斯林也是通过斋戒来表白自己对伊斯兰教和安拉的虔诚信仰。

埃及首都开罗在斋月到来时人们都要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气氛的活动。每天破晓前当高昂的拖着长音的《古兰经》吟诵声划破黎明前的寂静时,一天的斋戒活动便开始了。平时忙乱热闹的大城市,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街上行人稀少;商店关门;机关办公时间也都缩短了;城市中各种娱乐活动全部停止,电视广播中播放着宗教色彩浓厚的节目。

一到太阳落山,整个城市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斋戒了一天的人们聚在一起共同进餐聊天。饭后则到各处的清真寺进行祷告。入夜后,商店、咖啡馆、歌厅、电影院等都陆续开了门。此时的开罗到处灯火辉煌,街头车流人流不断,整个夜市充满生机。夜晚的喧闹一直持续到凌晨4时左右。当礼炮响起时,主妇们又将各种美味佳肴端上桌,全家再来一顿饱餐。这样穆斯林们度过了一个漫长快乐的黑夜。日出后,仍要禁食封斋,这样的情形要维持一个月,直到斋月结束。

斋月结束的第二天,便是穆斯林的开斋节。节日一般放假三天。人们要去清真寺作礼拜,亲朋好友之间也要相互登门道贺,许多青年男女也特意安排在此时举行盛大婚礼,更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圣地——麦加

伊斯兰教有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麦加的地位更突出,素有“第一圣城”之称。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世界穆斯林心目中的精神寄托地和朝觐中心。

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座落于一个干燥炎热的峡谷中,四周群山将峡谷围住,山上寸草不生。

作为一座宗教圣城,麦加有着众多的圣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耸立在麦加市中心麦加广场上的克尔白圣殿。克尔白意即“方形房屋”,又称“天房”,是一座用巨大的黑色帷幕围起来的用褐色石块砌成的建筑,高12米。

公元570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在麦加。公元610年,当他在麦加郊外的一处山洞中静修时,天使向他显形并告诉他:“你是安拉的使者。”天使向他传达了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古兰经》。由此穆罕默德成为安拉选出的向世人传播真理的人。同年,他在麦加宣布全世界只有一位神,那就是安拉,并创立了伊斯兰教,号召大家信仰安拉,顺从先知。然而他的“一神教”主张遭到了信仰多神教的贵族和商人的反对,他本人也受到了迫害并被迫于公元622年离开了麦加,迁往麦地那继续传播伊斯兰教。公元630年11月,他率领1万多名穆斯林战士进军麦加并胜利进城。在麦加城,他清除了克尔白圣殿中众多的偶像,修建了院墙,确立了圣殿在伊斯兰教中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使麦加成为连接天地两界的唯一的神的圣地。

除了克尔白圣殿外,麦加的圣迹还有:圣水渗渗泉,阿拉法特和米纳两座圣山等。

对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来说,到麦加朝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朝觐后的教徒可获得“哈吉”的尊称,意即“到过麦加”。因此无论路途有多么遥远、艰辛,每到朝觐时节(伊斯兰教历每年10月1日至12月10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会汇聚到麦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200多万人参加这一活动,而且人数仍在逐年增加。这样规模巨大的宗教活动,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圣域麦加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

圣城——耶路撒冷

在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市”之意,“撒冷”则是“和平”,耶路撒冷就是“和平之城”的意思。这座已有近5000年历史的古城,分别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尊为“圣地”。

耶路撒冷海拔约800米,由新城和旧城两部分组成,新城是十九世纪以后兴建的一座现代化都市,拥有纺织、金属加工、化工和食品等工业。旧城则位于新城的东面,由12米高的古老围墙环绕着。城内多为2~4层的阿拉伯式建筑,呈现出古老气氛。城中拥有三大宗教的众多圣迹。

在旧城的东南角是著名的神殿山,金色圆顶的萨赫莱清真寺就座落在山上。寺内保存着一块长18米,宽14米,高1.2米的巨石,传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是踩着这块巨石登上七重天,去聆听安拉的启示的,这就是伊斯兰教中著名的“夜行和登霄”故事。石头上至今还留有清晰的脚印。穆斯林将这块巨石视为圣物。犹太人也将此石作为圣石,传说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捆住自己的儿子以撒就是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献祭耶和华的。犹太教还认为耶和华开天辟地的第一道光从这里射向世界,人类的始祖亚当也是上帝用这里的泥土捏成的。神殿山西侧还有犹太教圣地——哭墙。

基督教的圣地是圣墓教堂。相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年轻时曾在耶路撒冷求学,以后又在这里布道。后来由于他与犹太统治者发生冲突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公元355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到耶路撒冷,发现了耶稣遇难的十字架和墓地,于是建造了这一教堂。至今参拜圣迹的人络绎不绝。

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但在其历史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为了争夺这座城市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战争。据历史学家统计,这座城市自建立以来,曾有18次毁于战火,但每一次都得到了重建,这在世界古城中十分罕见。直到现在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仍是中东问题的一个敏感点。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耶路撒冷一直被以色列占领。1980年7月以色列宣布新旧城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但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国建立时也在《独立宣言》中宣布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为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问题最终何时解决,还需我们拭目以待。我们衷心希望“和平之城”永远不被战火所侵袭。

以色列的沙漠农业

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岸,面积2万多千米2。它的境内自然资源贫乏,又位于中东干旱区的边缘,有2/3的国土是沙漠和半沙漠,农业生产条件可谓先天不足。由于以色列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色列人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珍贵的水资源和可耕地资源。经过长期的努力,贫瘠的沙漠变成了一座座沙漠花园,创造这一沙漠奇迹的离不开先进的滴灌技术。

干旱地区的农业离不开灌溉,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人们都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这样的方法虽然缓解了干旱,但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并由于排水不畅还极易引起土壤盐碱化,造成土质下降、作物减产。以色列境内水源奇缺,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为700毫米左右,南部的内格夫沙漠地区降水量则在200毫米以下。以色列曾于1951年~1964年耗费巨额资金“北水南调”,将北部太巴列湖中的水引送到干旱的中部和南方。为了节约用水,他们采用了更先进的喷灌和滴灌技术,尤其是“滴灌”被誉为“划时代的创举”、“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样板”。

滴灌的方法是将水和肥料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送到每一棵植株旁,通过细塑料管上的细孔把水像点眼药水那样点到植株的根部。给水的数量完全由计算机根据当时空气的湿度、温度和风速来自动控制,并根据需要添加肥料和确定灌水时间。这样水完全在密封的管道系统中输送,避免了蒸发和渗漏的损失,保证了每一滴水都不被浪费。滴灌一举两得的是,节水并切断了害虫的水源。这是一项高科技的成果,目前以色列已有1/3的灌溉面积采用了滴灌方法。这项技术已经推广到美国、巴西、韩国等国家,以色列已向50多个国家出口了滴灌设备。

除了灌溉方式的改进,以色列的农业还普遍采用了机械化、生物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业人口逐年减少,以色列仅以6%的农业人口养活了90%以上的城市人口。大部分农产品都能自给自足(除少量谷类、咖啡、植物油、肉类需进口),而且还有大量的蔬菜、水果、鲜花出口到欧洲使其赢得了“欧洲冬季的厨房”的美誉。

以色列以中东地区最差的自然条件,取得了最突出的农业成就,其沙漠农业成功的经验,为世界上日益受到沙漠化侵扰的国家带来了希望,为控制沙漠化提供了可行性方法。
  本文标题:世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andian/710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andian/710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世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世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