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环境保护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环境保护概论 >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3)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3)

时间:2010-01-29 03:2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四、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以环境污染中最常见的化学污染物而言,其在人体内的转归(图4-3)大致可概括如下:

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

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

空气中的气态毒物或悬浮的颗粒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分,由于结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也不同。愈入深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呼吸量愈大。肺部富有毛细血管,人肺泡总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环境毒物能否随空气进入肺泡,这和它的颗粒大小及水溶性有关。能达到肺泡的颗粒物质,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微米,而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粘膜管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毒物,如氯气、二氧化硫,为上呼吸道粘膜所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则绝大部分能达到肺泡。

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作用,但以小肠较为重要。

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

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毒物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又可逐渐积累,这种现象叫做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内。蓄积在某些情况下(如毒物蓄积部位不同)具有某种保护作用,但同时仍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形被排出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毒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它具有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化学致癌物、药物、杀虫剂)和内源性物质(激素、脂肪酸)的催化作用,能使这些物质羟化、去甲基化、脱氨基化、氧化等等,所以又称非特异性药物代谢酶系,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通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惰性物质转化为活性物质而增加其毒性的,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成1600,其毒性就增大。

4.毒物的排泄

各种毒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排泄途径主要有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的毒物,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产生先天性中毒及畸胎。毒物在排出过程中,可在排出的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成为中毒表现的一部分。

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的三种方式来改变毒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一般说来,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生理性适应阶段;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如在接触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时,当血液胆硷酯酶活性稍低于机体的代偿功能时,可能不出现症状;当血液胆硷酯酶活性下降到均值(在一般情况下,以健康人胆硷酯酶活性平均值作为100%)时,常可很快出现轻度中毒症状,降到均值30—40%时,症状就相当严重,甚至引起死亡。而长期少量接触有机磷农药所引起的慢性中毒,使体内胆硷酯酶活性下降的程度与中毒症状间往往不成比例,有时胆硷酯酶活性虽仅为均值的5%,但却无任何症状。而且,当某毒物污染环境作用于人群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出现毒性反应、发病或者死亡,而是出现一种“金字塔”式的分布(图4-4),这主要是与个体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作为环境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早发现亚临床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和保护敏感人群。

  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环境污染物能否对人体产生危害及其危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以化学性污染为例,剂量和反应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非必需元素、有毒元素或生物体内尚未检出的某些元素 由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一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限量的问题(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容许负荷量等)。如图4-5表明的甲基汞中毒症状发生率与进入人体总负荷量的关系。

2)对于人体必需的元素 人体必需的元素其剂量与反应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环境中这类元素的含量增加过多,也会作用于人体,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现以氟为例说明这种关系:饮水中含氟量如在2 ppm以上,则斑釉齿的发病率升高,如含氟量达 8ppm,则可造成地方性氟病(慢性氟中毒)的流行;但如饮水中含氟量在 0.5 ppm以下,则龋齿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图 4-6)。因此,对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还要研究最低供应量的问题。

2.作用时间

很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蓄积性,只有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因此,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毒物的蓄积量将加大。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受摄入量、污染物的生物半衰期(即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影响的。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环境污染物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经常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的,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和综合影响。如,锌能拮抗铅对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氢酶(ALA-D)的抑制作用,拮抗镉对肾小管的损害;而一氧化碳与硫化氢则可相互促进中毒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察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对人体的综合影响。

人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和性质。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等因素,对机体的反应也有直接影响,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一周内比前一年同期多死亡的4000人中,80%是原来就患有心肺疾患的人。其他如不同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本文标题: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ogai/1087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ogai/10872.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