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是指月球圆面变化的圆缺状况。中小学生观测月相更替变化,可以了解月球在绕着地球运行时,与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盈亏变化。观测月相变化,不需要仪器,因此十分方便,只要长期观测就可以找到它的变化规律。
每当农历初一,即朔日,月相是一个黑暗相,称为“新月”。这时月亮位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观测者面对的是月亮上照不到太阳光的一面,我们看不见她。
过了农历初一,日落之后,可以观察到镰刀形的月相,叫做“峨眉月”。峨眉月凸面的方向是对着太阳的,理想的观测时间是在日落后的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过不久,随着地球自转,“峨眉月”没入地平线以下,就看不见了。峨眉月以后每夜都要变粗一些,直到变成半月。
农历初七、初八左右,在太阳刚落山时的正南天空,可以看到半月,这个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离地面高度较大,子夜时从西方落入地平面以下。这时的日、地、月的相对位置是直角,上弦月是在太阳的东方。
上弦后约7天,即朔之后的l4天,直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运行与地球同在太阳一侧,地球处在太阳和月球的中间。因为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白道面)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面)有5°09′的夹角,月球被太阳光照射的那面就完全向地球呈露出来了,成为一个圆圆的银盘,这时的月相叫“满月”,就是望。月亮在朔与望的情况刚好相反。
“满月”于黄昏时由天空的东方升起,子夜时分在正南天空,于次日日出时在西方落下去,整夜都能看到。
“望”之后的月相,越变越小,月亮从“满月”开始亏缺,又成为凸月(亮的部分大于一半),通常叫做“残月”。残月的半圆面指向地平面的东边。
到农历二十二、三左右,日、地、月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月球东半边被照亮,呈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下弦月”。下弦月在子夜时分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日出时高悬于南方的天空。几天以后,在日出时会看到凸面朝东的“峨眉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峨眉月越来越偏东,也越变越小,直到再一个农历初一又恢复为“新月”。这就是一个周期,也刚好经历一个农历月,即一个“朔望月”。
观察月相的时间,满月以前的月相,在傍晚以后观测较好;满月以后的月相,在清晨日出以前观测较好。若能在每天的同一个时间观测,可以看到月亮每天相对于太阳向东移动12°左右。
本文标题:月相观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atan/153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atan/1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