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论文 >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

时间:2011-01-14 19:01 来源:地理教师 作者:地理教师网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调水调沙试验缘由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少沙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 治理黄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黄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泥沙问题。黄河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拦、排、放、调、挖”。“拦”就是靠上中游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水库拦减泥沙:“排”就是保证一定的输沙水量,利用现行河道排沙入海:“放”主要是在下游两岸处理和利用泥沙:“调”,即“调水调沙”,就是通过干流骨干水库调节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天然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减少河道淤积或节省输沙水量:“挖”就是挖河淤背,加固黄河干堤,以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在这5项措施中,“拦”是根本,“排”是基础,而“调”则是提高“排”沙效果的有效措施。

  黄河调水调沙的基本设想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单库或水库群)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不淤积或冲刷的效果。按这一设想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大型骨干水库,不仅要调节径流,还要调节泥沙,使水沙关系协调,以达到更好的排沙减淤效果。

  上世纪60年代曾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了两次人造洪峰实践。

  1963年12月2日~15日,三门峡水库进行了第一次人造洪峰试验,历时约15天,造峰期间花园口断面平均流量1658m3/s,平均含沙量6.8kg/m3,最大日均流量2920m3/s,流量大于2000 m3/s有3天;艾山断面平均流量1613m3/s,最大日均流量3250m3/s,流量大于2000m3/s有4天。造峰期间三门峡至利津河段累计冲刷0.143亿t,冲刷发展至艾山断面附近,艾山以下淤积0.023亿t.

  1964年3月29日~4月2日,三门峡水库进行了第二次人造洪峰试验,历时5天,造峰期间断面花园口平均流量2268m3/s,平均含沙量10kg/m3,最大日均流量3160 m3/s,流量大于2000 m3/s有2天;艾山断面平均流量2246m3/s,最大日均流量3040m3/s,流量大于2000m3/s有3天。造峰期间三门峡至利津河段累计冲刷0.195亿t,冲刷发展至艾山断面附近,艾山以下淤积0.070亿t.

  在这两次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的人造洪峰试验期间,艾山至利津河段均发生淤积,究其原因就是造峰流量较小、大流量持续历时短、水沙关系协调存在问题。

  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的人造洪峰初步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水沙关系协调是改善下游河道排沙条件、提高排沙效果的有效措施。利用干流水库进行综合调节,可提高水流输沙能力,节省输沙用水,减少河道淤积。但由于当时没有靠近下游的大型水库去调配合理的水沙过程,调水调沙只能是一种科学设想。

  2001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并投入运用,为调水调沙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工程条件,也使调水调沙的设想变成现实成为可能。在2002年7月4日9时至7月15日9时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2003年9月6日9时至9月18日18时30分结合防洪预泄又进行了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2004年6月19日9时至7月13日8时,进行了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
  本文标题: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2327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2327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