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论文 > 地理上的气候效应

地理上的气候效应

时间:2012-06-09 06:17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自然形成的气候“效应”

  焚风效应 最早在阿尔卑斯山的北坡谷地,人们发现这里常出现干热气流,在其影响下,气温会增加10度左右。冬季能造成雪崩,春季则积雪融化,温暖季节促进农作物早熟,强烈时可使植物枯萎,甚至引起山火。原因是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时水汽已凝结降落,到背风坡下沉时发生绝热性增温,变得高温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地理

  绿洲效应 在沙漠地区,因为无水又高温低湿,因此不适宜动植物生活。但是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分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湿润的空气适合作物成长,形成人类可 居住的条件。在气象学当中此种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这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

  盆地效应 在地表的盆地内部,温暖炎热时期,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高中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若是底部面积不大的洼地,在寒冷季节的夜间,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若盆地封闭性不强,则因其位置和开口方向,阻挡或汇集的气流性质的不同,产生增温或降温的不同反应。谓之“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 大面积隆起的高原其上空空气密度变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压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狭管效应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冷岛效应 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发现在地球上的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沙漠低30度左右,蒸发量少一半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把暖空气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大气稳定度较大,以致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此现象被称作“冷岛效应”。

  人为活动原因引起的气候“效应”

  温室效应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近10多年来,由于工厂、交通运输以及家庭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工燃料,再加上滥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二氧化碳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增加;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使气温升高,再以逆辐射形式射向地面,如同温室玻璃一样,起保温作用。这种“玻璃棚”笼罩于地球,谓之“温室效应”。实例为,在夏天小汽车停留于阳光下,打开车门即有一股热气传出。此原因在于太阳光进入汽车内部,而气密的门窗阻止热量外泄,因此车内气温高升。温室效应的产生,使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两极冰川部分融化,全球海平面升高,危及部分岛屿和大洲沿海低地的安全。

  阳伞效应 正当大多数人为“温室效应”而忧虑的时候,一些人关注到一个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事实,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能散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这种作用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被称为“阳伞效应”。阳伞效应的产生使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减少,且阴、雾天气增多,影响城市交通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包括人类活动在内造成的地球大气中的烟尘粒子的阳伞效应,其降温值相当于全球温室效应升温值的20%。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烟尘粒子的阳伞效应,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将更大。世界上最严重的阳伞效应是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更大量的沙土尘埃送进大气层,使地球大气变得乌烟瘴气。由于地面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气温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称为“核冬天”(核冬天理论本身尚不成熟,处于研究阶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而阳伞效应却使全球变冷,只不过变冷程度远不如变暖罢了。
  本文标题:地理上的气候效应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1135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1135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上的气候效应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上的气候效应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