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2021届高三名校模拟地理新题速递6

2021届高三名校模拟地理新题速递6

时间:2021-03-06 12:1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明代有《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据此完成4~5题。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时节的原因主要是
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②地面辐射量达到最高
③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④全年日照时间最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列最能切实感受“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地区是
       A.云贵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松嫩平原        D.青藏地区
我国南方丘陵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52.87%,林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呈现出“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据此完成6~7题。
南方丘陵区出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破碎、起伏大,土质疏松      
       B.林下植被匮乏,植物群落结构单一
       C.森林覆盖率较低,保持水土能力弱     
       D.气候湿热,全年多雨
南方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适宜措施是
       A.把经济林全改为生态林,提升森林层次    
       B.将森林改为草地,增加地表植被
       C.渠化山间沟谷溪流,减少坡面径流     
       D.林草结合,分层立体种植
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图中甲地和乙地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热带荒漠带在内陆地区向北扩展,其主要原因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范围扩大 B.水热组合状况均一
       C.深居大陆中心地带      D.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内陆
图示自然带的分布反映该地区地形特点是
       A.以地势低平的平原为主     B.以起伏平缓的地形为主
       C.地形多样,地势起伏较大 D.地形单一,风积地貌广布
读图,完成11~13题。

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
       A.南北  B.东西  C.东北一西南    D.西北一东南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甲河流域处于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我国西藏自治区能源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电力自给不足。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干线全长1521千米,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南电网,彻底结束了西藏中东部地区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图一示意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线路,图二是波密线路段“高低腿”电塔景观。
据此完成14~16题。

目前,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主要电力来源和输送方向是
A.火电一东送           B.地热能一西送
C.太阳能一东送              D.水电一西送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线路走向主要考虑
       A.接近用电中心              B.远离断裂带
       C.沿河谷布设           D.依山脊而建
该工程大部分电塔采用“高低腿”而不采用通常的“平底基座等高腿”方案,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钢材消耗              B.避免景观单调
       C.减少生态破坏              D.缩短施工工期
下图是美国艾奥瓦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局部区城图。据此完成17~18题。

从艾奥瓦州P区域嵌入内布拉斯加州的分布格局推测,当地最有可能发生了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河流改道
图中数码标示的四地,最晚形成陆地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a所示Z半岛附近海域的流冰景观(冰块在风、浪、水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R河径流量大,对其沿海流冰影响很大。在2019年9月下旬,一只印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双层气球(下图b)在Z半岛被游客发现。据此完成19~20题。

R河对Z半岛附近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影响是
       A.河水大量吸收海水热量     B.为流冰南下提供动力
       C.汇入的淡水易凝固成冰     D.增强流动性避免封冻
使国庆气球到达Z半岛的主要动力是
       A.沿海洋流 B.海陆风     C.冬季风     D.高空西风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计60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县之一,海拔在2066-4299m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材料二: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比较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水能资源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主要原因。
(2)说出A地区(湟水谷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其发展的自然条件。
(3)简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将武汉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近年来,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
材料二: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成因不同,消长不停。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
材料三:下图为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和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

(1)说出甲、乙两处沙洲的不同成因。
(2)简述材料二中“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原因。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4)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老挝素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美誉,其境内的铜矿、木材等产品大量出口我国,但从2016年5月起,老挝政府采取措施严控原木交易及禁止出口未加工木产品。近年来,我国铜业企业积极参与老挝铜矿的勘测和开采,开采的矿石主要运回国内进行加工,再销往我国各地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我国铜业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老挝北部特别是甲地地区,南部和中部地区涉及较少。

(1)分析老挝政府限制原木交易及禁止出口未加工木产品的原因。
(2)说明甲地成为我国铜业投资集中区域的优势条件。
(3)推测我国铜业企业在甲地修建矿区公路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4)从产业链角度指出,除铜矿开采外,我国企业在老挝还能够投资的领域,并提供依据。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图3)沙坡头考察,沿途经过干旱的山区,远远望去,一片荒凉景色。车到山前,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在铺满砾石的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1)。李老师介绍,这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抗旱耕作形式-砂田。砂田也叫“铺砂地”、“压砂田”,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6-15cm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图2)。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并逐渐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砂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地区,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

(1)与当地瓜农交谈中,师生们了解到营建一亩砂田竟然需要500-800吨砂石。推测铺设砂田所用砂砾或卵石的主要来源。
(2)分析香山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3)李老师告诉同学们,砂田与地膜覆盖虽然都是旱作农业生产栽培技术,但各有特点。简述与地膜覆盖相比,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


试卷答案
A
B
C
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答案选A。
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答案选B。
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答案选C。
C
B
据材料分析,在我国,三伏天大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一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时达到最大,日照时间也最长,但地面辐射量在7月才达到最高,①④错误,②正确;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增温强烈,气温达到最高,③正确。C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云贵高原和青藏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因此夏季气温较低,在三伏天气候较凉爽,故A、D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7、8月正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且地面辐射强,会出现高温伏旱天气,B正确;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而副热带高压脊线7、8月维持在30°N~35°N位置,松嫩平原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错误。故选B。
B
D
南方丘陵区以红壤为主,红壤质地较粘重,不具有土质疏松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南方低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多为人工经济林,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匮乏,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导致“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现象的产生,B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我国南方丘陵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87%,因此森林覆盖率较高,C不符合题意。南方丘陵区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不具有全年多雨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把经济林全改为生态林,提升森林层次,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不太现实,不是适宜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将森林改为草地,不符合南方丘陵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是适宜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渠化山间沟谷溪流,不能减少坡面径流,还会破坏河流湿地生态,因此不是适宜措施,C不符合题意。林草结合,分层立体种植,既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还能获得经济收益,是适宜的措施,D符合题意。故选D。
B
D
B
甲、乙两地纬度相当,A错。但甲地为热带雨林带,乙地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为降水差异:甲地距海近,降水丰富,乙地距海较远,降水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不同,影响了水分的差异,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气候,影响了自然带的分布,B对。从图中所给信息无法判断出甲乙两地的地形地势差别,C错。甲地和乙地大气环流的不同也是由于受到海陆位置的影响,D错。故选B。
热带荒漠带在内陆地区向北扩展,在西部沿岸地区向南退缩,就纬度而言,沿海与内陆都在西风带影响下,但因西部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的存在,阻挡西风深入内陆,所以内陆地区降水少,仍为热带荒漠带,D对。副热带高气压带范围并没有扩大,A错。水热组合状况均一没有标明是何种水热组合,也有可能并非热带沙漠气候的水热组合,且具体也正是受到地形的影响才会导致水热组合单一(并非主要原因),B错。热带荒漠带也并非离海较远,C错。故选D。
图示自然带基本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纬度地带性差异显著,说明图示地区以比较平坦的地形为主,地形对自然带分布的干扰较少,B对,C错。非洲是高原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A错。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湿润地区,并非风积地貌为主,是以流水作用为主的,D错。故选B。
B
D
A
根据经纬网可判断方位,图示山脉的走向基本与河流流向相垂直,图示河流多南北方向,山脉走向基本呈东西走向。B正确。
结合图示的纬度位置,该地区主要受北半球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图示东北侧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故降水量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而图示西南部地区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故降水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图示东北侧坡度缓,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慢;图示东北侧形成热带雨林,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小,流量甲河较乙河大。D正确。
甲河流位岛屿北部,图示东北侧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故降水量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所以A正确。
D
A
C
根据材料可知,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南电网,而藏区本身虽能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电力自给不足,所以其电力主要来源于西南地区,所以输送方向自西南地区向西输送,而我国西南地区水电丰富,故选D。
根据图一信息可知,输电线走向和公路走向基本一致,连接该区域的主要城市,连接城市可以接近用电中心,减少损耗,A正确;图中未显示断裂带的分布,输电线路也没有沿河谷布设,BC错;根据图二信息亦可推测,输电线并没有依山脊而建,D错。故选A。
该线路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电塔采用“高低腿”而不采用“平底基座等高腿”,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平底基座的工程量更大,会加大对坡面的破坏),C正确;相比于“平底基座等高腿”,“高低腿”可能会加大钢材的消耗,A错;与景观是否单调无关,B错;并不是缩短施工工期(注意题干关键词“通常”,即是表明“平底基座等高腿”应用更为广泛,而“高低腿”的难度可能更大,所以施工工期还可能延长),D错。故选C。
D
A
读图可知,两州州界以河流为界,卡特湖属于典型的“牛轭湖”,图中①②以前为密苏里河的河道,后来河流裁弯取直,河流改道,使得属于艾奥瓦州P区域嵌入内布拉斯加州,故选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①②以前为密苏里河的河道,后来河流裁弯取直,河流改道,原河道废弃,①②河道缺少河流水的直接补给,逐渐形成陆地,形成时间最晚,而③④在河流尚未发生裁弯取直之前就已经形成,故选A。
C
D
河水的体量较小,不会大量吸收海洋的热量,故A错误;R河的河水并不能为流冰南下提供动力,故B错误;由于河流水体属于淡水,其含盐量比较低,其水体的冰点较高,R河的河水汇入Z半岛附近海域,容易导致该海域的海水更容易结冰,故C正确,可知D错误。故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气球是从我国放飞的气球主要是在高空运行的,促使该气球到达Z半岛附近的主要动力显然不是沿海洋流,故A错误;海陆风夜晚和白天的风向不一样,可知该气球能够到达Z岛附近,其主要动力显然不是海陆风,故B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气球到达Z岛附近时正值9月下旬,此时东亚地区还没冬季风,故C错误;读图可知Z半岛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和我国东北以及华北的部分地区的纬度范围大致一致,同处于西风带内,放飞到高空的气球在可以随着高空的西风飞到Z岛附近,因此可知使国庆气球到达Z半岛的主要动力是高空西风,故D正确。故选D。
 
(1)青海省境内黄河比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原因:青海省境内黄河流经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过渡地带,落差大;长江流经青海省境内部分在青藏高原面上,落差小。
(2)河谷农业。优势自然条件:河谷地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地形较平坦;灌溉水源丰富;土层较深厚。
(3)近原料产地(矿产资源丰富);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解析】(1)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水能资源的主要差异及原因主要从落差大小进行分析说明。长江流经青海省境内部分位于青海南部,处于青藏高原面上,起伏和缓,落差小,因此水能资源不丰富。而青海省境内黄河段有大部分位于青藏省东南,正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2)A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种植业只能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分布,因此湟水谷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河谷农业。湟水谷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从热量、光照、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说明。相对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面来说,湟水谷地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降水不多,晴天多,光照强;河谷地区地形较平坦,有利于耕作;河谷平原由泥沙沉积而形成,土层较深厚,利于耕作;河谷地区临近河流,灌溉水源丰富且灌溉便利。
(3)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应从原料、能源、交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叙述。图中显示,柴达木盆地具有丰富的湖盐、石油、天然气资源,且东部水能资源丰富,因此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等循环经济工业园接近原料产地和燃料产地,资源和能源丰富,有利于工业园区发展;图中显示,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等地区有铁路干线穿过,交通便利;为了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当地政府和政策支持力度大。
 
(1)沙洲成因:甲沙洲处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乙沙洲是丰水期或洪水期,主流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
(2)增多的原因:南方人口增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加大垦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3)地处长江经济带,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铁路枢纽,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或水陆交通便利);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产业(工农业)基础好;政策支持。
(4)武汉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环保要求提高;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原料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沙洲的成因、人口迁移的影响、武汉城市发展优势区位及工业转型的原因等知识点。
(1)结合甲沙洲所在河道特征可以看出,沙洲上游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变宽,河道变宽后,水面展开,河流流速减慢,上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甲沙洲。乙沙洲附近河道弯曲因为河流侧蚀导致河道弯曲,乙沙洲所在一侧是河流凹岸,是被侵蚀的一侧,其沙洲形成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沉积,而是河流洪水期,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主流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
(2)材料提到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洲渚是水中小块陆地,即沙洲。洲渚日增,说明泥沙沉积严重,导致大量沙洲形成,原因应该是人口增加后,大量开荒种地,导致植被破坏,当地多低山丘陵,降水多,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从而形成“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
(3)城市的形成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河流、、水源、交通(水路运输、陆路运输)。从气候上分析,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热量条件好,适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从地形上分析,位于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城市的扩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从河流上分析,长江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有充足的水源条件;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部地区,便于联系东西部、南北方,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从交通上分析,交通线路密集,成网状分布,且交通通达度高,四通八达;位于长江干支流的沿岸,有利于发展水路运输;长江沿岸城市通过上海港与海洋相通,可以河海联运,对外交通便利;当地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工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4)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体现了武汉由传统工业向高技术工业方向发展,应该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导致其发展方向变化。结合世界钢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可知:原料(铁矿石)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钢铁工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注重环保,治污费用提高;钢铁市场需求变化,钢铁替代品出现,导致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高技术工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便捷的交通。武汉经济发展较快,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高速交通线建设较快,交通便利。这些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
 
(1)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原木加工工业,提高原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等。
(2)位于我国与老挝的交界位置,地理位置优越;附近铜矿资源丰富;位于河流附近,水运便利,运费低。(答对2项即可)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气候湿热,蚊虫叮咬,疫病流行;森林广布,容易遭受野生动物侵袭。(答对3项即可)
(4)领域:铜矿冶炼。依据:该地铜矿资源丰富,原料充足;劳动力成本或地价较低。
领域:水电。铜矿开采需要大量能源;该地地势落差较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解析】本题以老挝区位示意图以及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工业发展、交通建设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心、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老挝政府限制原木交易及禁止出口未加工木产品的原因主要从生态环境及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从生态环境看,出口原木和未加工的木产品,会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同时,如果将原木进行加工后出口,可以延长原木产品的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本国居民的收入。
(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铜业投资的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铜矿资源、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我国与老挝的交界位置,靠近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而且从图例来看,该地铜矿资源丰富;位于湄公河附近,水运便利,运费低。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于地理环境,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甲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技术难度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蚊虫叮咬,疫病流行;森林广布,容易遭受野生动物侵袭。
(4)本题主要产业联系和该工业区位。铜矿开采,需要大量的能源,而该地地形崎岖,地势落差较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开发水电;该地铜矿资源丰富,除了开采之外,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利用该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发展铜矿冶炼。
 
(1)现代河道、古河道、洪积扇。
(2)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地势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弱,昼夜温差大;植被稀疏,多沙地,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
(3)能有效接纳自然降水;土壤的透气性好;砂田气温的日较差大;对环境的污染小。
【解析】本大题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的农业生产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的改造、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铺设砂田所用砂砾或卵石的主要来源应从沉积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图中显示,沙坡头地区是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当地河流在现代河道、古河道、洪积扇上,流速减慢,大量砂砾或卵石在这些地区沉积,因此成为铺设砂田所用砂砾或卵石的主要来源地。
(2)香山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应从天气、地势、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香山位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且地势高,空气稀薄,因此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当地植被稀疏,多沙质裸地,大陆性强,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因此气温日较差大。
(3)题意表明,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应地膜覆盖相比从水分、透气性、温差和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地膜覆盖,能够抑制蒸发,但雨水也很难透过地膜进入土壤,而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也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蒸发,还能有效接纳自然降水,改善土壤水分条件;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比地膜覆盖,土壤的透气性好,利于作物生长;地膜覆盖,土壤温度日变化小,而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砂田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采用地膜覆盖,废弃的地膜(塑料)对土壤有较大污染,而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对环境的污染小。


  本文标题:2021届高三名校模拟地理新题速递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9136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91369.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2021届高三名校模拟地理新题速递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2021届高三名校模拟地理新题速递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