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地理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

地理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

时间:2019-12-09 21:1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2018·广东省实验中学月考)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既而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逐步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在此之前,“天宫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B )
  A.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B.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发射窗口期:适合卫星发射的时间段)
  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
2.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活动会在空间站引发极光现象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解析】 第1题,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纬度、气候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条件等。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纬度高,其优势主要在于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B正确。第2题,太阳活动强烈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所以对空间站和地面都有影响,A、B错,D对。极光现象是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与稀薄大气碰撞产生的,不会出现在空间站,C错。
  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图为我国四地多年平均日照率月份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四地日照率冬季差异最小
  B.哈密日照率高主要原因是纬度高
  C.北京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
  D.上海受“副高”影响时日照率高
4.M地最可能是( A )
  A.重庆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拉萨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四地日照率夏季差异最小,冬季差异最大;哈密日照率高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哈密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7、8月份上海受到“副高”影响,形成伏旱天气,降水稀少,日照率高。第4题,从图中信息可知,M地整体日照率低于其它各地,据此可以推断此地多阴雨(雾)天气,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多阴雨(雾)天气,日照不足,所以A项正确。
  (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下图所示是北欧的维京人航海时用来指引方向的工具。其原理为将木盘置于盛满水的木桶中,利用木棍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方向(木棍的高度等于其与凹槽之间的距离)。据此回答5~6题。

5.某月,维京人在北欧海域向西南航行的过程中,木棍的正午影长基本没有变化。该月份最可能是( C )
  A.2月 B.5月 C.7月 D.12月
  【解析】 木棍的正午影长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船所在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纬度差不变,根据维京人在北欧海域向西南航行可推知,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结合选项分析,2月、5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12月先向南移,后向北移,只有7月符合题意。
6.若该月份木棍的正午影子顶端恰好与凹槽重合,则航线的纬度范围约为 ( C )
  A.45°N-58°N B.54°N-60°N C.58°N-66°N D.63°N-72°N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木棍的高度等于其与凹槽之间的距离”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为4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求得船所在位置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φ为所求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代入公式后45°=90°-|φ-δ|,φ=45°+δ。据上题分析可知,船航行的时间为7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大致为13°N-21°N(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约8°),故航线的纬度范围约为58°N-66°N。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回答7~8题。

7.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B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天气
  C.连续的霜冻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解析】 黑色尼龙网起到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上海应该是出现了持续的伏旱天气。
8.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 太阳辐射越强,蒸发和蒸腾越强。黑色尼龙网起到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的作用。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带为( B )
  A.东南信风带 B.中纬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10.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C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第9题,由图中纬度可知位于北半球,从风向可知该风带为中纬西风带。第10题,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每年随着干、湿季节的变化,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食草动物就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下图是2017年食草野生动物迁徙路线。回答11~12题。

11.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影响其气候的原因是( D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 该处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形成原因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说明此时是湿季,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故本题选D项。
12.野生食草动物从②地迁徙到③地的时间可能是( B )
  A.4月~5月 B.7月底~8月中下旬
  C.10月底~11月底 D.1月中上旬~3月底
  【解析】 动物迁徙根本目的是追逐水源。南半球夏季(1、2、3月)时,①地降水多,冬季(7、8、9月)③地降水较多。野生食草动物从②地迁徙到③地的时间就应该是7月底~8月中下旬。而9月份后就开始往南移,在来年1月份前迁回①处。
  雾霾指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水滴和颗粒污染物。下图是中央气象台公布的“某区域2017年12月13日13时和14日7时近地面等压线(百帕)图”。完成13~14题。

13.这两日b地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B )
  A.气温高,对流强 B.风力小,湿度大
  C.气压高,气温低 D.风力大,气温高
14.若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和方向不变,则F城降雨大约出现在( D )
  A.14日17~18时 B.14日20~21时
  C.14日22~23时 D.15日0~1时
  【解析】 第13题,图中显示b地等压线非常稀疏,表明风力很小,该地又处于沿海位置,空气湿度较大,在静风条件下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易扩散,易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第14题,一般锋面控制下会出现降雨天气。图中锋面位置在13日13时和14日7时分别约位于45°N和35°N,而F城大约位于25°N,依此移动速度,约再经过18小时锋面会到达F城,即15日1时左右会出现降雨天气。
  下图为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 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回答15~16题。

15.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②地质构造比①先形成 B.②构造的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C.甲地貌只形成在湿润地区 D.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
16.有关该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区域夏季水循环更活跃
  B.图中湖泊减少了区域水循环总量
  C.图中湖泊对甲地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D.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
  【解析】 第15题,读图,图中②构造是断层,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②地质构造使①岩层错动,应是后形成,甲地貌只形成在山麓地区,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所以B项正确。第16题,该区域位于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夏季水循环较弱,图中湖泊不能减少区域水循环总量,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图中湖泊对甲地的形成没有影响。
  (2018·云南临沧期中)下图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该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洋流,这个洋流对沿岸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读图回答17~18题。

17.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 B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冬暖夏凉 D.温和多雨
18.该海域存在一大型渔场,与该渔场形成有关的盛行风是( A )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解析】 第17题,根据洋流的性质可知,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所以该洋流影响的沿岸地区降水较少;故排除选项A、D;由图中纬度可知,该洋流影响的沿岸地区位于13°S~22°S之间,属于热带地区,故该洋流影响的沿岸地区气候应该是炎热干燥,故选项B正确。第18题,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可知,在赤道与30°之间是信风带,而且南半球的信风方向是东南风,由于图示区域位于13°S~22°S之间,所以与该渔场形成有关的盛行风是东南信风,故选项A正确。
  下面左图为新疆吉木乃县花岗岩石穴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形成“石穴”的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B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A )
  Ⅰ岩浆活动 Ⅱ变质作用 Ⅲ地壳运动 Ⅳ固结成岩 Ⅴ风化、侵蚀作用
  A.Ⅰ、Ⅲ、Ⅴ B.Ⅰ、Ⅱ、Ⅲ
  C.Ⅱ、Ⅲ、Ⅳ D.Ⅲ、Ⅳ、Ⅴ
  【解析】 第19题,图示的花岗岩是侵入型的岩浆岩;应是图示的数码②;①是火山喷发产生的喷出型的岩浆岩; ③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④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所以B项正确。第20题,花岗岩是在地下I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型的岩浆岩;后经III地壳运动岩石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图示地貌是花岗岩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球状,经侵蚀作用形成的“石穴”, 即经过V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现在地表景观,所以A项正确。
  下图1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图2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2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A )
  A.热带草原带、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苔原带
22.形成图2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B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 第2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类型与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带一致,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这里的水平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图2中的①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高山上有永久积雪和冰川,所以②对应的自然带为积雪冰川带。A选项正确。第22题,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降水等,该山位于赤道附近,南坡与北坡热量条件差别不大,但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018·山西大同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23~25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23.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C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24.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B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25.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 第23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24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第25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本文标题:地理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70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70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