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有明确的区域界线的是
A. 天山山脉 B. 青藏高原
C. 塔里木盆地 D. 甘肃省
2. 图中①—④地
A. 年降水量①地比②地大
B. 冬季气温③地比④地气温高
C. 夏季气温③地比④地气温高
D. 海拔④地比①地高
3. 造成①地和④地耕作制度不同的原因是
A. 土壤 B. 地形
C. 热量 D. 水分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有明确区域界线的是行政区划,如甘肃省,D正确。天山山脉、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等自然分区的边界均有过渡性质,不是明确的,排除ABC。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②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①地距海较近,降水较多,A正确。③地位于青藏高原,④地位于同纬度地区的东部平原区,④地地势较低冬夏季气温都较高,BC错误。从海拔高低看,④地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区,海拔较低;①地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上,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根据图示,①地是宁夏平原,④地在洞庭湖平原,两地的土壤和地形差异不大,AB错误。宁夏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耕作制度不同,主要是所处纬度位置不同,热量不同造成区域种植制度不同,C正确。区域水分会影响区域种植制度管理的技术措施,但不是造成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D不选。故选C。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藏袍的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太阳下山后将两个袖子穿上。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4. 一天中藏民的穿衣形式多变所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 温和多雨 B. 昼夜温差大 C. 大气逆辐射强 D. 气候寒冷
5. 青藏高原的农业区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河谷地带海拔低,热量较为丰富
B. 河谷地带光照条件更为优越
C. 靠近河谷地带,水资源丰富
D. 河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藏袍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的服饰,服饰穿着与当地气候特征相适应,青藏高原区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不是温和湿润,A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C错误。藏民白天会脱掉藏袍一袖或双袖,说明白天气温较高,与气候寒冷描述不符,D不选。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快,藏袍作为当地人民保温服饰,反映的是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B正确。
【5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故该区域农业生产主要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温和,热量较充足,A正确。相比海拔较高的其他地区,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光照条件较差,B错误。靠近河谷地带,灌溉水源充足,但不是农业分布在海拔低的河谷的最主要原因,C不选。河谷地带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也不是河谷发展农业的主因,D错误。故选A。
2018年12月22日晚,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附近的万丹省遭海啸袭击,截至当地时间25日13时,海啸共造成429人死亡、1485人受伤、154人失踪,另有1.6万人撤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各问题。
6. 要想快速准确统计灾情,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可依靠
A. 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 B. 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
C.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D. 安排大量工作人员现场调查
7. 海啸发生是由于巽他海峡中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来自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岩石圈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题意得知,要快速统计灾情,采用工作人员现场调查耗时长且不安全,D错误。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灾后现场信息,然后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快速提供救灾的决策方案,C正确。全球定位系统能提供的是现场准确的三维坐标信息,但无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故排除AB。故选C。
【7题详解】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故B正确。地壳是地幔以上的圈层,不是岩浆发源地,A不选。地核、岩石圈也不是火山喷发物质的来源地,CD错误。故选B。
读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8. 图中原过渡地带与可能变化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 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 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 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 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9. 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 2003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B. 2000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C. 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 黄淮地区的洪涝
10. 该地区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 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B. 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C.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D. 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答案】8. C 9. B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原来的畜牧用地将转变为过渡带,也就是畜牧用地将逐渐转变为农业用地,C正确。图中是农牧过渡带,没有涉及林业用地,排除BD。图示的可能变动带原来是畜牧区,现畜牧区即将变为农用地,所以A项方向搞错了,A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图示畜牧区转变为农业区,土地不断被开垦,加剧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增加沙尘暴概率,所以可能影响平壤、汉城沙尘暴爆发次数,A不选。区域冬季的雪灾是因为靠近冬季风风源地,降雪强度大出现的,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无关,B正确。农业区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减少,区域水土流失加剧,辽河上游含沙量可能增加,黄河淤泥严重,加剧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CD不符。故选B。
【10题详解】
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区域煤炭资源,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A做法可取。区域畜牧区增加载畜量获取经济效益不可取,会加剧草场退化,B做法不可取,符合题意。区域畜牧区可加大人工种草力度,进而减少对天然草地资源破坏;又或者冬季提高作物覆盖率等,均可以减缓当地土地荒漠化进程,利于区域发展,CD做法可取。故选B。
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被称为“生态越界日”或“生态负债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1993年的超载日是10月22日,2003年的超载日是9月22日,2012年的超载日是8月22日,2013年的超载日是8月20日,2014年的超载日是8月19日。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从1993年的2014年中
A. 地球生态超载状况已经转好
B.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
C. 近三年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大大减少
D. 最初20年,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较快,近三年就慢
12. 地球恢复到生态收支平衡的最佳措施是
A. 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B. 大力推广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
C. 减少能源使用量,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D. 禁止可再生资源开发,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得知,地球超载日越来越提前了,说明地球生态超载状况没有转好,A错误。根据地球超载日日期间隔逐渐减小得知,可再生自然资源消耗速度逐渐变慢,B错误。近三年地球超载日期变化速度减慢,但自然资源消耗的消耗量仍在增加,C错误。根据日期变化,最初20年,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得快,近三年日期提前速度较慢,D正确。
【12题详解】
地球恢复生态收支平衡的措施中大力推广可再生清洁能源,可减缓地球不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A正确。天然气和页岩气虽然是清洁能源,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是最佳措施,B错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能降低,但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使用量,C错误。世界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禁止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是不切实际的,D错误。故选A。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3. 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14. 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 c B. d C. e D. f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a位于新疆内陆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荒漠,不是草原,A错误;b区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势较平坦,与地表崎岖描述不符,B错误;c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多大风,且靠近沙漠地区,受风沙侵扰严重,C错误;dg均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d位于我国东北重要林区,g是我国东南林区,故两区域林地较多,D正确。
【14题详解】
根据图示,c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北部,生态功能区主要是防风固沙,A不符;d区主要是东北林区,生态功能区不是涵养水源的作用,B错误;e位于青藏高原区,湿地广布,且属于我国重要江河发源地,故其生态功能区主要是保护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C正确;f区位于阶梯交界处,水土流失严重,故生态功能区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D不符。故选C。
【点睛】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
地区 |
主要生态功能 |
丘陵、山地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干旱、半干旱地区 |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沿海地区 |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
城市 |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
交通线两侧 |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覆盖着粘土,它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它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下图为巴拉那河流域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巴拉那河下游分布有大面积沼泽,其主要成因是
A. 地形低平,排水不畅 B. 全年多雨,降水丰沛
C. 海拔较高、冻土广布 D. 土质粘重,容易下渗
16. 巴拉那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合理的是
A. 上游地区多沼泽,发展航运业
B. 在圣保罗附近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
C. 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发展甜菜种植
D. 流域内部落差大,可以全流域发电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巴拉那河下游分布有大面积沼泽,其主要成因是巴拉那河下游地形低平,排水困难,故A项正确;巴拉那河下游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故B项错误;该区域为热带地区,冬季高温,不可能有冻土广布,故C项错误;题干中有“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覆盖着粘土”的信息,土质粘重,下渗困难,故D项错误。
【16题详解】
巴拉那河流域上游地区多石滩、沼泽,不适宜发展航运业,应该发展旅游业,故A项错误;从图例上看,圣保罗附近有煤铁资源,可以在圣保罗附近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故B项正确;下游地区地势低平,但土质粘重,不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故C项错误;从图中的等高线信息看,流域内部,上游水流湍急,不利于通航,故D项错误。
A、B两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起止点,两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 与省级行政区B相比较,省级行政区A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棉花产地 ②拥有廉价劳动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消费市场广阔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 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省级行政区B的是
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②缓解能源短缺状况,缓解因煤炭运输给铁路运输带来的压力
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④实现广大农村能源气化的目标,净化生活环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7. A 18. B
【解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B表示上海,A表示新疆。
【17题详解】
响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劳动力和原料。
【18题详解】
上海作为西气东输的受气区,可获得大量能源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等。①是对A省的有利影响;错误。④西气东输主要是向东部地区的城市输气;错误。
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曾经,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此后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图中出现转移的产业是
A.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B. 动力指向性产业
C. 传统工业 D. 高科技产业
20. 促使欧洲该类产业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 东部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 B. 降低生产成本
C. 开拓更大的市场 D. “香蕉带”严重的环境问题
21. 随着该类产业的转移,“香蕉带”会
A. 增加技术人员的需求 B. 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C. 制约制造业发展 D. 经济衰退
【答案】19. C 20. B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由图可知,产业转移主要由“香蕉带”向东转移,因此转移的产业是传统制造业,故C项正确。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欧洲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来讲,劳动力价格较低,传统制造业向东转移,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故B项正确。
【21题详解】
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尤其是技术指向型和服务业上,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B项错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是耗能大的产业或者一些低端制造业,故C项错误;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产业转移的条件
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2、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
3、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4、产业竞争。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
下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 工业、农业、服务业 B. 服务业、工业、农业
C. 农业、服务业、工业 D. 工业、服务业、农业
23.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 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2. A 23. D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随着时间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对应曲线b ,工业劳动力比例先上升,然后下降,对应曲线a,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将持续上升,对应曲线c,所以A对。B、C、D错。
【23题详解】
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越大,所以最高阶段是④,D对。A、B、C错。
【24题详解】
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工业占比较高,农业比例下降,服务业占比较低,城市化发展较快,据此分析选B。
【点睛】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功能区混杂分布,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中心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外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其原地区仍然属于成长性产业,主要为了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而进行的空间的主动移动。下图是“某产业在某地区生产成本和利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该产业在本地利润水平下降最快的时间及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A. ①~②之间,生产成本迅速上升
B. ①~②期间,市场竞争加剧
C. ③~④之间,生产成本迅速上升
D. ③~④之间,市场竞争加剧
26. 该地生产成本主要随本地经济发展而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地价上升 ②劳动力价格上涨 ③输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④协作条件变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7. 该产业在本地出现明显“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时间最可能是
A. ①以前 B. ①②之间 C. ②以后 D. ④以后
【答案】25. B 26. A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从图中利润水平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分析,该产业在本地利润水平下降最快的时间是①~②期间;排除CD选项。生产成本在该时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并没有迅速上升,利润下降主要是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造成,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
【26题详解】
因为该地生产成本主要随本地经济发展而上升,而本地经济发展会促使①地价上升②劳动力价格上涨,对③输入的原材料价格影响不大;协作条件一般随经济发展变的更好。所以①②正确,选A 。
【27题详解】
从图中利润水平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分析,该产业在①~②时间段本地尽管利润水平快速下降,利润空间逐步减小,但利润仍然较高。要保证产业利润不出现亏损,应在出现亏损点③前进行产业转移,所以在产业转移的时间最可能是②以后、③以前,B项正确。
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 “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动 B.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D.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29. “数九”期间,我国北方地区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昼长变短
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答案】28. C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仍在南半球,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A、B错。移动方向是向北移,C对,D错。
【29题详解】
冬至数头九,“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我国北方地区昼短夜长,且昼长变长,A、B错。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C错。日出时间不断提前,D对。
点睛:“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仍在南半球,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冬至数头九,“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下图为我国某月7日21时某种天气系统向东推进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剖面图。天气系统推进速度为110 km/日。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0. 与7日比较,8日水库附近的气温变化情况是
A. 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小 B. 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大
C. 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不变 D. 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变小
31. 图中城市7日比6日大气污染重,其主要原因是7日
A. 空气下沉受到抑制 B. 空气上升受到抑制
C. 空气辐散,静风 D. 空气辐合,静风
【答案】30. D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系统,故与7日比较,8日水库的气温会下降,A、B项错误;在垂直方向上,水库附近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流会出现上升运动,多阴雨天气,温差较小,故D项正确。
【31题详解】
据图可知,7日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现象,气流下沉运动为主,不利于近地面大气的扩散,污染严重,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2.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 1965年 B. 1980年 C. 2015年 D. 2045年
33. 上题所得年份之后的10年内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A. 用工成本上升 B. 人口增加 C. 老龄人口增加 D. 人才外流严重
34. 为缓解上题中所出现的问题,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 提高工资 B. 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机械化
C. 延迟退休 D. 降低就业年龄
【答案】32. C 33. A 34. B
【解析】
【32题详解】
根据图示,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2015年前均为正数,2015年劳动增长率为0,所以2015年前劳动人口一直在增加,排除AB;直到2015年劳动人口数量达到最多,C正确。2015年后劳动增长率为负数,说明劳动力数量在减少,2045年劳动力数量不是最多,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2015年劳动力数量最多,之后的10年内劳动力持续减少,会造成劳动力紧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A正确。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数量可能减少。老龄化人口指的是老年人口数占总人数比重,劳动力数量减少,可能加剧老龄化,是比重而不是数量,BC不选。劳动力人口减少,人才外流可能性减小,D不符。故选A。
【34题详解】
上题所出现的问题是2015年后我国劳动力数量在减少,缓解这问题,可提高企业的智能化和机械化,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B正确。提高工资无法缓解劳动力数量减少的问题,A错误。延迟退休,一定程度上增加部分老年劳动力,但这措施不是最合理的,C错误。降低就业年龄有可能使用童工,D不符。故选B。
【点睛】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统计图判读的步骤:
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2)人口统计图判读:①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②曲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三大产业人口构成的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5. 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 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 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 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36. 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旅游业
3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总人口数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答案】35. B 36. A 37. C
【解析】
【35题详解】
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A错误。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B正确。1999年,泰国以第一产业、德国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C、D错。
【36题详解】
根据三角坐标表示的就业人口比重,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农业,A对。工业、商业、旅游业人口数量变化较小,B、C、D错。
【37题详解】
能够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因素,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A错。在不同科技、生产力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不同,可能扩大B错。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C对。我国人口最大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D错。
奥特菜斯( Outlets)是一种新的商业零售模式,发源于美国,意思为 Factory Outlet Store,是由畅货中心或工厂直销的模式,这些店铺一般都是在工厂附近或者干脆在工厂仓库开设,专门处理工厂的尾货。后渐渐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品牌入驻的大型或超大型购物中心。商场开始讲究购物环境,其位置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近在中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 奥特莱斯的业态模式中,最初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 B. 交通 C. 便民 D. 价格
39. 试推测奥特莱斯后期发展的区位特点
①一般是在城市中心 ②一般是在城市郊区
③价格优势显著 ④商品品牌效应不显著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0. 如果你是奥特莱斯的管理者,下列哪种商品入驻相对合适
A. 市场认知认可的品牌化商品 B. 价格低廉的大众化商品
C. 奢侈商品 D. 高仿国际品牌的商品
【答案】38. D 39. B 40. A
【解析】
【38题详解】
奥特莱斯的业态模式中,最初这些店铺一般都是在工厂附近或者干脆在工厂仓库开设,专门处理工厂的尾货。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价格,处理品价格便宜,D对。市场、交通、便民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39题详解】
奥特莱斯后期渐渐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品牌入驻的大型或超大型购物中心。商场开始讲究购物环境,其位置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展的区位特点一般是在城市郊区,地价低,②对。以尾货处理为主,一般不在城市中心,①错。与非尾货产品相比,价格优势显著,③对。商品品牌效应显著,④错。B对,A、C、D错。
【40题详解】
如果你是奥特莱斯的管理者,入驻相对合适的是市场认知认可的品牌化商品,是正品尾货,A对。价格低廉的大众化商品不是品牌商品,B错。奢侈商品不属于尾货,C错。高仿国际品牌的商品不是正品尾货,D错。
点睛:最初这些店铺一般都是在工厂附近或者干脆在工厂仓库开设,专门处理工厂的尾货。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价格,处理品价格便宜。发展的区位特点一般是在城市郊区,地价低。以尾货处理为主,价格优势显著。入驻商品是正品尾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上)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阿姆河是中亚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兴都库什山脉北坡海拔约4900m的维略夫斯基冰川,干流向西北,最后汇入咸海。阿姆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雪水、冰川融水,雨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作用不大。该河流泥沙含量在中亚河流中均居于前列,带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约为中游附近输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许多水渠,在一些支流上还修建了一系列的季节性调节水库。乙和丙是河流上、中和下游的分界点。
材料2:姆河流域水系图
材料3:阿姆河上中下游地区的气候要素图
(1)阿姆河流域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期延续很长,从3月到10月。结合材料,从气候、河流补给类型和地势,分析阿姆河汛期长的原因。
(2)结合材料,比较甲、丙两水文站测得的水文特征差异(从流量、季节变化和含沙量方面比较)。
(3)结合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该流域发展种植业的合理措施。
【答案】(1)阿姆河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以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为主。3、4月,从下游到中游,积雪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带依次融化,形成长时间的春汛;6月~10月,上游高大的山脉高原地区大量的冰雪融水补给和迎风坡以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秋汛。
(2)与甲点相比:丙点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更大;丙点河流流量较小;丙点河流含沙量减小。
(3)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优势发展长绒棉、葡萄等特色农业;干旱地区要有灌有排,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修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针对该地区严重缺水,发展喷灌、滴灌以及耐旱农作物为主的节水农业。
【解析】
【分析】
以区域示意图和气候资料的形式考查河流汛期长的原因、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流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措施,难度中等。河流汛期的长短可从流域补给方式多、不同季节的补给量多两个方面分析。流域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比较。结合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主要从区域气候、水文特征入手。
【详解】(1)考查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及汛期长的原因。根据材料得知,阿姆河位于中亚地区,流域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所以主要补给方式是积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春季,积雪融化,流域水量增加,形成春汛。夏秋季,流域内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夏秋汛,所以汛期长。
(2)考查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差异,结合流域内MNW三地气候资料分析,甲点位于丙的上游,从水量和含沙量看,甲流量较大,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少;丙水量较少,输沙能力较弱,含沙量较小。从水位季节变化看,甲点水量较多,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3)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是结合区域气候要素、水文特征等。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发展长绒棉、葡萄等特色农业。干旱地区,蒸发旺盛,种植业应注意防止土地盐碱化。区域气候干旱,应发展节水农业并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经全线贯通。大桥通车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下图为粤澳港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下表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大湾区基本情况对比表。
东京湾区 纽约湾区 旧金山湾区 粤港澳湾区
面积(万km2) 3.68 2.15 1.79 5.60
人口(万人) 4383 2340 760 6671
GDP(万亿美元) 1.80 1.40 0.76 1.36
人均GDP(万美元) 4.1 6.9 9.9 2.0
第三产业占比(%) 82.3 89.4 82.8 62.2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766 465 227 6520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12 1.30 0.71 1.75
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家) 60 28 22 16
(1)从自然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面临的困难。
(2)与其他世界三大湾区相比,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条件。
(3)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海域广阔、深度大,海水腐蚀严重;该海域多台风,风力大,破坏力强;珠江口水下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该海域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可能受地震影响。
(2)土地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客、货吞吐量大,交通便捷,运输能力强。
(3)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台作;利于发挥港澳的独特优势,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解析】
【分析】
以交通点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交通线或者交通点在修建过程中遇到困难、交通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难度中等。分析交通点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通常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自然灾害等角度作答。区域对比类题目注意结合材料数据,答案组织时应突出对比性。
【详解】(1)考查港珠澳大桥修建面临的困难,且题目要求从自然角度作答。从气候方面看,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多台风,且风力强劲,对大桥破坏大。从水文角度看,江阔水深,海水对大桥腐蚀严重。从地形地质条件看,海底地形地质复杂,增大建设难度。从自然灾害角度看,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增大工程量。从生物保护看,区域野生海洋动物保护很关键,增加技术要求。
(2)考查世界大湾区的对比,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从人口规模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从土地面积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广阔,发展空间大。从客货吞吐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也有优势。
(3)考查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加大对外开放和辐射带动作用等角度作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能加强内陆与港澳交流、利于粤港澳的分工与协作,提升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充分发挥大湾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
【点睛】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
分析交通线布局(建设)的意义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
(1)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加强地区间文化等交流;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
(2)经济: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等。
(3)生态:少穿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保护沿线生态环境;节约耕地等。
43.阅读我国江苏、安徽等地区图文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盐城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也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在沿海滩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
资料二:“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500亿度。
资料三:南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
(1)分析盐城湿地广布的原因。
(2)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概述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答案】(1)沿海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降水较丰富;河水泛滥;海水倒灌。
(2)缓解上海市能源紧张;改善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上海市大气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3)距离上海近,地理位置优越;距消费市场近;水陆交通便利;土地成本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
【解析】
【分析】
以区域联系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湿地成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难度较低。湿地广布的原因主要从当地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水不畅、地表水状况等分析;能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入地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答。产业转入地通常具备地理位置、市场、交通、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详解】(1)考查区域湿地广布的原因,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和土壤角度作答。盐城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丰富,且区域内河网密度,地表水充足;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加上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湿地广布。
(2)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入区的影响,主要有缓解区域能源紧缺的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考查产业转移的转入地优势区位分析,包括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地理位置优势;市场条件方面。南通靠近主要消费市场;交通条件方面,临近长江,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相比上海市均占优势。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其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 下表为印度河流域干支流径流量比重及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
河流 径流量占流域的比重(%) 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
4—6月 7—9月 10—12月 1—3月
印度河干流 53 31 54 8 7
支流① 13 44 36 8 12
支流② 14 28 56 7 9
支流③ 4 30 51 8 11
支流④ 16 19 64 10 7
材料三 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使印度河流域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灌溉面积扩大。
(1)简述甲城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
(2)指出印度河径流补给来源地,并说明不同时段的主要补给类型。
(3)从自然灾害角度,评价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对印度河三角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位于棉花生产基地附近,接近原料产地;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产品需求量大。
(2)来源地:河流上游(河源区)山地(高原)。时段类型:4—6月积雪融水;7—9月降水,冰川融水;10月至次年3月地下水。
(3)有利:洪水灾害威胁减轻。不利: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
【解析】
【分析】
以区域示意图和河流径流量数据的形式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分析、河流补给方式、从自然灾害角度解读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影响,难度中等。对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从原料地距离、市场、劳动力成本等分析;自然灾害角度解读调水工程的影响注意分有利和不利影响。
【详解】(1)考查区域发展棉纺织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料、市场条件和劳动力资源分析。结合材料与图示得知,甲城附近的乙地是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甲城发展棉纺织业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另外,巴基斯坦人口众多,且多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区,甲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对棉纺产品需求大,棉纺织业消费市场广阔。
(2)考查河流径流量数据分析,归纳河流补给方式。印度河主要水量来源于上游支流,上游发源于高原地区,4-6月支流水量占比较大,此时主要补给方式积雪融水;7-9月径流量是全年占比最高的,此时主要是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补给量较大。10-次年3月,支流径流量较小,河流进入枯水期,此时补给量小而稳定,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3)考查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影响,主要从自然灾害角度阐释对三角洲的影响。调水工程上游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拦截中上游水量,有助于调节径流量变化,减轻下游或者三角洲地区洪灾;但下游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同时河流水位下降,容易增加海岸的侵蚀和风暴潮袭击。
本文标题: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300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