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 市场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2. 区被划分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 低温冻害
B. 劳动力短缺
C. 光照弱
D. 市场狭小
【答案】1.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图中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自南向北逐渐适宜度变差,是随着纬度升高,热量条件变化所致,与土壤、水源和市场无关,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图中区纬度最高,最不适宜荔枝生产,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容易发生低温冻害,故选A。
3.有关下图中区域M和N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区域M与区域N各要素均有明显的差异
B. M区域的自然资源储量比N区域大
C. MN两区域是根据自然资源差异来划分的
D. N区域可能地理位置优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显示M、N两地之间存在资金、信息、产品、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物资的交换,因此上述要素在两地间的差异较显著,但并非各要素均有明显差异,A错误;M地为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小,其储量不一定不N地大,B错误;从图中信息推断,两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差异,C错误;N区域经济发达的原因可能和该地地理位置优越有关,D正确。
考点:区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图中A,B,C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
A. 草地、耕地、林地
B. 耕地、草地、林地
C. 林地、耕地、草地
D. 草地、林地、耕地
5. 甲、乙两城市气候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甲城市最冷月平均气温比乙城市高
B. 甲城市年降水量比乙城市多
C. 甲城市≥10°C的积温比乙城市高
D. 甲、乙两城市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0°C以下
【答案】4. D
【解析】
考查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气候特征的判读。
【4题详解】
读图可知,依据图中位置,图中A是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水草丰茂,是广阔的草原牧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B是大兴安岭山地,降水较多,森林茂盛,是我国著名的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C是东北平原,耕地广阔,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故选D。
【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城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城市位于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都属于温带气候类型,故甲、乙两城市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0°C以下,D正确;甲城市位于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甲城市最冷月平均气温比乙城市低,A错误;读降水量线图可知,甲城市年降水量大于200mm小于400mm,乙城市年降水量大于400mm小于600mm,故甲城市年降水量比乙城市少,B错误;读积温线图可知,甲城市≥10°C的积温约1800,乙城市≥10°C的积温约2600,故甲城市≥10°C的积温比乙城市低,C错误。故选D。
读我国四个区域气候条件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与甲、乙、丙、丁对应的区域为
A. 华北地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青藏地区
B. 青藏地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C. 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地区、东北地区
D. 东北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地区、青藏地区
7. 结合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方向对应合理的是
A. 甲——棉花基地
B. 乙——草原畜牧业基地
C. 丙——油菜基地
D. 丁——小麦基地
【答案】6. C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例分析,甲地水分、热量不足,光照充足,对应青藏地区。乙地水分、热量充足,光照少,与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光照少对应。丙图水分、热量、光照都居中,没有优势,对应华北地区。丁地热量相对较少,水分,光照较充足,可能是纬度较高,气温低,与东北地区对应。据此选C正确。
甲处光照强,热量条件差。只能是当地晴天多,云层薄,保温效应弱,B对。甲处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日照时间长,A错。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C错。冬季风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小,D错。故B正确。
【7题详解】
结合上题,甲、乙、丙、丁分别对应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则青藏高原气温低不能作为商品棉生产基地;乙位四川盆地,不可能是草原畜牧业基地;丙为华北,不适合栽培天然橡胶;丁为东北,因热量不足,可以发展春小麦,成为我国著名的春小麦基地,据此分析选D。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下图是利用技术手段,将新疆南部某河流域1985年土壤普查图与1998、2008年的土地盐渍化分布影像进行叠加和统计获得的“1985-2008年盐渍化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 制取该图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A. RS与GIS
B. RS与GPS
C. GIS与GPS
D. GPS、GIS与RS
9. 造成该流域土地盐渍化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 开垦流域荒地 扩大灌区面积
B. 全球气候变暖 蒸发蒸腾减弱
C. 退耕还草还牧 恢复自然植被
D. 完善排灌系统 降低地下水位
【答案】8. A
【解析】
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土壤盐渍化及原因。
【8题详解】
根据材料,获取资源普查信息,需要用RS技术。将信息进行叠加、统计处理,需要用GIS技术。所以获取该图的地理信息技术有RS与GIS,A对。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进行资源普查与统计,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地区非盐渍化土地面积逐渐增加,说明盐渍化现象在减轻。根据题干中“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可推测出导致盐渍化现象减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完善排管系统,降低地下水位,D对;开垦流域荒地
读下图“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示意图” ,回答下面小题。
10. 图中数字的正确内容是
A. 降水增加,蒸发减弱
B. 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C. 降水增加,蒸发加强
D. 降水减少,蒸发减弱
11. 图中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
A. 植被
B. 水文
C. 地形
D. 降水
【答案】10. B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植物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引起,表示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11题详解】
从图中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该地核心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而引起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减少,从而导致径流、蒸发等因素的变化,因此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植被。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大。2012年北京市开始启用卫星监测PM2.5的污染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北京市利用卫星监测PM2.5的污染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数字地球
13. PM2.5污染的危害有
增加呼吸系统疾病
破坏臭氧层
降低空气能见度
A.
B.
C.
D.
【答案】12. B
【解析】
考查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2题详解】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根据颗粒物的反射、辐射的特性判断出PM2.5的污染状况,利用的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的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以及规划还有其他,包括: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考查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雾霾天气时,空气能见度降低,正确;且雾霾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雾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正确。故选B。
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区域借助技术手段识别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一组图像资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图中
A. 甲地宜大规模种植水稻
B. 乙河自南向北,流速较快
C. 丙地的城镇化水平最低
D. 丁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
15. 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
降水分布图
土地利用图
空气质量图
矿产分布图
人口分布图
A.
B.
C.
D.
【答案】14. D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丘陵、山区,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种植水稻,乙河自北向南流,流速较快,丙地道路交通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丁位于城市边缘,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所以D正确。
【15题详解】
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空气质量图、人口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和矿产分布图,对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影响不大,所以选择C。
考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6.下图为我国某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读图完成下题。
该地形区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盆地边缘地区
河流上游地区
盆地中央
绿洲地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区的分布。
【详解】本题考生要注意分析题目,将“荒漠化区”和“荒漠化发展区”区分开,读题干可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然后在图中找,阴影区代表荒漠化发展区,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正确。故选D。
读“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与乙森林系统相比,甲森林系统的
A. 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
B. 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
C. 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少
D. 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大
18. 全球的乙森林系统主要分布在
A. 非洲大
B. 大洋洲
C. 亚欧大陆
D. 南美洲
【答案】17. D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箭头的粗细判断物流量的大小,甲的箭头总体粗,而乙地的箭头总体细。说明甲森林系统的整体的物流量大,D对。结合进出 的箭头粗细,判断甲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多,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少,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多,A、B、C错。
【18题详解】
根据热带雨林系统储存特点,养分储存在生物体内,故甲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乙为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北部。C对。非洲大陆、大洋洲、南美洲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分布,A、B、D错。
【考点定位】森林系统物质养分循环,森林主要分布区。
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000公里(如下图所示)。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A. 河东沙地
B. 乌兰布和沙漠
C. 库布齐沙漠
D. 河套平原
20. 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
A. 黄河流经
B. 位于非季风区
C. 山脉阻挡
D. 黄土覆盖
21. 图中托克托附近黄河干流流向为
A. 自西南向东北
C. 自东南向西北
【答案】19. B
【解析】
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河流流向的判读。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冬季西北季风影响强烈,该地位于西北风路线上,冬季西北风从陆地方向出来,比较干燥。结合图中沙漠分布的位置,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的西北部,风能将流沙携带至黄河,B正确;河东沙地、库布齐沙漠位于河道的下风向,可能性小,AC错;河套平原裸露的沙地少,没有流沙分布,D错。故选B。
【20题详解】
宁夏平原受西部贺兰山的阻挡影响,位于西北风(西北风从陆地刮向海洋,比较干燥)的背风坡,沙漠西部的流沙不能进入宁夏平原,使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所以阻挡了沙漠的扩展,C正确。故选C。
【21题详解】
黄河总体流向自西向东,图中西侧为黄河上游地区,再根据图中经纬度定向可知,托克托附近黄河干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D正确。故选D。
22.下图是某地区原始森林分布图,与图中甲区域原始森林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暖流
C. 地形
D. 东北信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巴西东南沿海热带雨林的成因。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区域原始森林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附近,甲地成为雨林区的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三方面分析。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纬度低,气温高,大气环流受东南信风影响;甲地大西洋沿岸有暖流流经,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来自大西洋的东南信风被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降水多,故甲地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形成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广大,ABC项所述因素与图中甲区域原始森林形成有关。由于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故与图中甲区域原始森林形成无关。故选D。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读表及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4. 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A. 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 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 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 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23.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3题详解】
民勤绿洲水资源主要来自积雪融水,夏季气温高积雪融水多,最充沛的季节是夏季,选择B。
【24题详解】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石羊河水量变化小,A错;石羊河水量变化小,流入民勤绿洲径流量减少,说明上游来水减少,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B对;地表径流下渗变化不会太大,C错;本区主要为绿洲不是草原,D错。
25.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 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 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 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地区的防护林有不同的作用:河流中上游、坡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平原农田周围——保护农田,繁衍物种;荒漠地区——防风固沙;园林区——降低噪音,美化环境;工厂及道路两旁——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所以A对,B项应该是城市地区——降低噪音,美化环境,C项应是黄土高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项应是东北平原西部——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考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表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Q、R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3)为了保护___________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4)R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描述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答案】(1)土地盐碱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风沙;农业生产中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分析】
考查荒漠化及其成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详解】(1)Q地是宁夏平原,属于灌溉农业区,因过度灌溉,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而形成土地荒漠化;R地西北侧有沙丘,且盛行西北风,所以易形成土地的沙漠化。
(2)Q地的西侧有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风沙,所以不易引起土地沙漠化;但是该地农业是灌溉农业,由于实行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所以地下水上升到地表,盐碱残留在土壤,导致土地盐碱化。R地西侧是沙丘,其风向为西北风,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利用秸秆和柴草编制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会把降水截留,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读图可知,R地位于贺兰山西部,位于非季风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化大。
【点睛】注意图中贺兰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图(图左)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右)
(1)B地年平均气温在_________之间,该地等温线向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
(2)描述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出主要影响因素。
(3)试说明东北的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4)近年来,与甲地相比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地位不保”,试分析原因。
【答案】(1)6-8
(2)年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影响因素是夏季风(距海远近)和地形。
(3)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提供水能资源,发展水电;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水产品
(4)城市化发展,农业用地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区域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工业化、城市化对区域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详解】(1)读年平均气温分布图,B地年平均气温在6-8之间;B地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该地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温度,主要和该地地形有关,该地为长白山山地,海拔高,气温低。
(2)东北地区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等使夏季风深入内陆减少,导致降水逐渐减少,故海陆位置和地形为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3)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从提供水源(生产生活用水)、水运(便利的河流航运)、水能(发展水电)及水产(发展水产养殖业)等方面分析,对河流进行综合开发,发挥河流的综合效益。
(4)长江三角洲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从自然因素上分析与区域内的地块小、耕地破碎、土壤黏重、河网多有关,发展潜力不足;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数量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等造成耕地面积减小、人均耕地锐减及大面积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经转向单位产值更高的花卉、蔬菜等。
28.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热带雨林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判读甲乙两地地势高低,并说明理由。
(2)说出甲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3)说出与我国黄河相比甲附近河流含沙量大小,并说明原因。
(4)试简述甲地植被破坏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5)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该地区的植被?
【答案】(1)乙高于甲,乙位于河流上游
(2)终年高温多雨,位于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控制
(3)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地势低平,泥沙易沉积
(4)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5)见教材p35
【解析】
【分析】
考查地势高低的判读方法,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
【详解】(1)读图可知,利用河流流向来判断甲乙两地地势的高低。乙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总是由高处流向地处,故乙地势高于甲。
(2)读图可知,甲地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其形成原因是位于赤道附近,全年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3)甲地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且地势低平,水流平缓,泥沙易于沉积,故甲附近河流含沙量较小,我国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故亚马孙河的含沙量远低于我国黄河。
(4)雨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使降水增加,因此雨林破坏使降水减少,从而导致河流补给水源减少、径流量减少;雨林破坏导致其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加大;雨林破坏还使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较少。
(5)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目前雨林破坏严重,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的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城镇建设和公路建设。针对目前破坏严重的现状,必须对雨林采取保护为主的开发方针,对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
29.3S技术之间密切相联,它们都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技术支撑。结合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________。
(2)图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重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________技术的组合。在图中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
(3)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对我国国土整治的意义。
【答案】(1)和 和
(2)GIS与GPS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丙:装载GPS接收机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
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甲、乙、丙、丁任答一点)
(3)促进土地资源的调查,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库;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国土规划、国土发展、国土管理等国土整治工作。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国土整治的意义。
【详解】第(1)题,RS技术能够提供影像信息功能,即为图中序号和;GPS技术能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即为图中序号和;GIS技术可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即为图中序号。
第(2)题,首先从图中直接可以看出丙为GIS和GPS的重叠部分,因此代表二者的组合。其次明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是哪类技术的组合,举出利用相应技术的例子即可。
第(3)题,可依据教材分析回答。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预报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GPS系统是具有定位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是具有监测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土整治实时进行监控,促进国土资源的调查,建立信息库,利于国土规划、管理,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为区域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对无人区进行长期监测,利于政府形成科学的决策,提高办事的效能与准度。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航天中学校高二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98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