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岩层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P地的海拔最可能为( )
A. 0 m
C. 800 m
2.R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 )
A. 向斜槽部,挤压弯曲而成
C. 断层陷落,流水侵蚀而成
【来源】2016届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
1.D
2.B
【解析】试题分析:
1.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其取值有两种可能,第一,取较大等高线值,则闭合曲线内高度大于闭合曲线的高度;第二,取较小等高线值,则闭合曲线内高度小于闭合曲线的高度。据该特点可知,P点的海拔可能是0<P<500m或1000m<P<1500m。故选D。
2.观察图中岩层的弯曲状态,R河段处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从地貌上来讲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的作用,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从而形成河流。故A项错,B项正确;该地岩层连续,没有发生断裂的现象,故C错;由图例可知,山上是落叶阔叶林,故无冰川存在,D项错。故选B。
【考点定位】地质构造及其地貌,等高线特点
读我国南方某河谷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A. ①处地层受变质作用明显
B. ②处地层年龄最老
C. 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D. ④处地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4.下图中与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A.
C.
【来源】2017届山东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带解析)
【答案】
3.B
4.A
【解析】由图可知,位于河流北岸的甲处平均洪水位与平均枯水位之间有大量沉积物,说明甲位于河流的凹岸,泥沙易于沉积,根据河流流向,结合甲位于北岸和凹岸两个特征,可以得出A正确。
考点:地质构造
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的火焰山是吐鲁番著名的景点之一。该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因此这座火焰山又称“红山”,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A. 流水侵蚀
C. 阳光暴晒崩落,风力侵蚀
6.坎儿井是吐鲁番盆地重要的引水工程,当坎儿井水量最大的时候( )
A. 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C. 直布罗陀海峡风大浪高
【来源】2016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0月)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
5.C
6.B
【解析】试题分析:
5.火焰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流水侵蚀微弱;远离海洋,不受海浪的侵蚀;海拔低,没有冰川覆盖;而太阳辐射强,风力作用强,所以岩石在阳光下暴晒崩落、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了图中a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故选C。
6.B坎儿井的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量最大时即气温最高,应为北半球的夏季,夏季气温高,喜马拉雅山雪线升高;气压带风带北移,直布罗陀海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平浪静;巴西高原为冬季,草木枯萎;而此时北极地区处于暖季,适宜科考。故选B。
考点:外力作用、季节的判断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A. 流水侵蚀
C. 断裂作用
8.若a、b两河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 ①
C. ③
【来源】2016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
7.A
8.D
【解析】试题分析:
7.读图分析甲区域山脊是a、b两河流的上游,被a、b两河流近乎切断,是流水朔源侵蚀的结果。
8.从等高线地图上看出,b河地势比a低,水往低处流的最终结果是b河侵夺a河,a河成为b河的支流。再结合右图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可以看出③④所在河流流向东北,所以④处流量大增。
【考点定位】地质作用,河流水文特征变化。
9.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A. 为褶皱山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来源】【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答案】D
【解析】31.试题分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人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故选D。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 持续淤积
C. 持续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来源】广西北海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
【答案】
10.D
11.B
【解析】
10.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根据图中1975~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1975年至1990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1990至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
1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的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河口处水深减小,A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处水深变浅,C错误;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泥沙淤积增大,河口处水深变浅,D错误。故答案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2.陕西省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图为陕西局部地区示意图,下图为某野外考察组绘制的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秦岭山脉对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分析其对南北两侧气候的影响。
(3)郑国渠兴修于公元前206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行于渭北高原脚下,灌溉了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据图说明郑国渠选线的优越性。
【来源】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
【答案】(1)断层南侧地层抬升(北侧地层下陷),形成陡崖;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部分呈三角形。
(2)夏季阻挡夏季风北上,北侧气候较为干燥(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阻滞冷空气南下,南侧气温较高。
(3)位于山麓地带(靠近渭河平原),居高临下,可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可自流引水。
【解析】(1)根据图中的岩层可以判断秦岭处于断层附南侧,南侧地层抬升(北侧地层下陷),形成陡崖;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部分呈三角形。
(2)山地的迎风坡和背坡降水判别大,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结合秦岭走向分析对降水和气温影响。
(3)主要从地势高低说明可自流引水。从地势看位于山麓地带(靠近渭河平原),居高临下,可灌溉南部更多土地。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 m)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来源】2016届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试题分析:
(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题,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
(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中等。
【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本文标题: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四)地壳物质运动规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50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