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读“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C. 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 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A. 热带
C. 干旱区
【答案】1. 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具有一定的边界,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C选项错误。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选C。
2.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例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热量带、干湿区、方言区等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B正确。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4.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 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 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 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 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答案】3. B
【解析】
3. 甲地位于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故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农业生产可一年三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利农作物生长。两地都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海拔不是造成两地热量差异的因素,故A选项不正确;水分影响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故C选项不对;土壤是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的因素,所以D选项也不对.两地热量的差异是由于纬度不同,所以选B
4. 图示甲地位于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风沙等危害;而乙地位于洞庭湖平原,多旱涝灾害、酸雨危害较严重。故选D项。
点睛:农业区位的三种因素
|
概念 |
举例 |
主要区位因素 |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
主导因素 |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就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
限制性因素 |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条件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转变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 ①②
C. ③①
6. 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答案】5. C
【解析】试题分析:
5. 一般来说,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该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阶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小,因此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的阶段,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低,为③阶段。
6. 一般来说,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第一产业比重越小,该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因此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顺序是③、④、②、①。
考点:产业结构
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下列各题。
7. 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雾霾频发 ②水土流失③全球变暖④森林破坏
A. ①②
C. ①③
8. 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C. 人地伙伴论
【答案】7. D
【解析】试题分析:
7. 阶段Ⅰ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可能产生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雾霾频发、全球变暖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发生在工业社会。
8. 阶段Ⅱ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产生了人类中心论的人地关系思想。
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 上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 a表示资源开发
C. 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0. 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 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C. 火电厂——大气污染
【答案】9. C
【解析】
9. C表示人类开发资源,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10. a表示从环境中索取资源,A项正确。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1. 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 古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 很多地区资源能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 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2. 目前,影响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大障碍是
A. 庞大的人口压力
C. 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11. 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1.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国发展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C正确。
12. 资源短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问题,但不是最大障碍。我国资源的相对短缺,主要是由于人口过多造成的。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令人担忧,而这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庞大的人口数量。故A正确,B、C错误。D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组解题时注意关键词语“主要原因”、“最大障碍”。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读“哈尼梯田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哈尼人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农耕活动,主要是为了
A. 调节当地气候
14. 该区域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答案】13. B
【解析】试题分析:
14. 由于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加上该区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考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正影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 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致
16. 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是
A. 恢复自然植被
C. 集资防治
【答案】15. 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5. 本题要求“人为原因”,故排除B、D(自然原因)。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C正确。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主要是造成环境污染,A错误。
16.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进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这是改造和利用荒漠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故A正确。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下图为“鲁尔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鲁尔区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是
A. 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 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降低
C. 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D. 钢铁企业规模缩小,化学企业规模扩大
18. 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地区,有的高炉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 靠近海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B. 鲁尔区西部和荷兰劳动力丰富
C. 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D. 盛行风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污染
【答案】17.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和鲁尔区发展变化。读图是关键,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完成第1题,学生要熟悉钢铁企业的发展的条件。
17. 从图中可以读出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C对;图中不能读出轻工业比重和第二产业的比重,AB错;也不能读出钢铁企业规模和化学企业规模,D错。
18. 铁矿石要从 海外进口,炼铁厂集中到西部地区,有的高炉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靠近海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选择A。
读“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①工业发达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径流量小③蒸发量大④耕地比重大⑤中低产田分布广
A. ②③④
20.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A. 河道的淤积
C. 地下水位的下降
21.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 回补地下水
C. 土壤次生盐碱化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A. 沿线附近城市酸雨危害严重
C. 输水到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
【答案】19. 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9. 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是: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故C正确。
20. 南水北调东线流经东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农业生产密度大,工业污水、农田废水和生活污水很容易造成调取的水源被污染,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避免调取的水被污染,故B正确。
21. 南水北调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的盐碱化,C正确。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为有利影响,不合题意。南水北调对长江水量影响不大,不会造成长江河口海水倒灌。故排除A、B、D。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目的地为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对水的需求量大;但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所以缺水严重。故C正确。我国酸雨危害严重的地区为南方地区,南水北调中线途经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沿线无冻土分布。A、B、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南水北调的主要因素东线与中线的特点即可,并结合正确的审题。比如“最先解决”、“不利影响”等。
读“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影响西气东输主干管线走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24. 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 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其能源紧张状况
C. 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 该管线东西跨距大,沿线各自然带大致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5. 为保证稳定的气源,国家计划在新疆建设“煤制气”(即将煤转化成燃气)工程,我国将新疆“煤制气”作为补充气源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疆“煤制气”运输成本低
C. 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储量有限
26. 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生态较为脆弱,不注意保护,将会造成生态破坏
B. 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C.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解决西部地区因森林破坏而造成的环境压力
D. 西气东输工程会造成沿线地区植被破坏,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害无利
【答案】23. B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23. 注意“经济因素”的要求,排除A、C。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提高新疆及沿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满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需求外,沿线各地区也受益,故其选线在缩短线路的同时,应尽量满足更多沿线城市的能源需求,与人口无关。B正确,D错误。
24. 西气东输连接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东西方向水分条件的递变而形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答案,故选D。
25.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我国将新疆“煤制气”作为补充气源的主要原因是提高新疆煤炭资源转化速度,D正确。
26. 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生态较为脆弱,不注意保护,将会造成生态破坏,A正确。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中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地区降水少,植被主要是温带荒漠;西气东输工程会优化沿线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只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会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B、C、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交通线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和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不同的影响,并结合正确的“审题”。
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A. a处
28. 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危害的河段是
A. a处
29. 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 防风固沙
30.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A. 防洪
【答案】27. 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27. 影响水能资源的主要条件是河流流量较大和落差大。比较图示各点,C点集河流上游较多的水量,流量较大;且结合地势剖面图,该处落差较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故C正确。
28. 对应剖面图显示d河段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容易发生决堤现象。D正确。
29. 图示M位于河流上游,且坡度较大,故植树造林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正确。
30.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防洪,A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并能结合河流上游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判断恢复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即可判断。注意能利用图示信息解题实际问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下列各题。
31. 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 ①③
32. 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A. ①②
33. 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 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 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 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 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34. 我国政府停止开发丙山脉,主要原因是
A. 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C. 进口木材,成本低
【答案】31. B
【解析】
31. 东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减少,主要原因是距海远近,夏季吹东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32. 与降水丰富有关的是水能、森林植被,所以D正确。
33. 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容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所以B正确。
34. 对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采取封山育林,主要原因是抚育更新森林资源,所以D正确。
考点: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5.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
C. 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
36. 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产业转移将导致该产业生产成本升高
B. 促进转入地和转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C. 发达区域转出产业的主体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D. 产业的区位选择完全受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影响
【答案】35. D
【解析】试题分析:
35.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所以,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产业开始逐步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内陆地区。
36. 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发展的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劳动力成本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C、D错误;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A错误;产业转移将拉动迁入地经济发展,而使迁出地从老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从而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B正确。
考点:产业转移。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读图判断下列各题。
37. 深圳第一代产业园区吸引入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
A. 原材料依赖进口
C. 科技依赖国外支援
38.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 管理经验
【答案】37. B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37. 入驻深圳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大量出口,对技术要求不大,B正确,C错误。园区企业原所需材料无需进口,当地劳动力资源充足,A、D错误。
38.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到第二代产业园区,由于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失去了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故D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②随着该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区劳动力的价格也逐渐提高,因此失去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根据美国卫星拍摄的最新冰山照片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开始融化,部分冰山从南极大陆边缘厚冰层中解体出来,并向附近海域漂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9. 冰川融化会导致海面不断上升,监测海面上升可以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飞机②遥感③全球定位系统④地理信息系统
A. ①②
40. 对冰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移动方向预测主要应用
A. GIS
【答案】39. C
【解析】试题分析:
39. 冰山与周围海水相比,温度和性质差异大,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发现冰山的变化和移动方向、速度,所以适合用遥感技术来进行跟踪研究;对海平面变化的分析及移动方向预测主要靠GIS来完成。因此该题答案选C项。
40. 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主要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考点定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41. 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人口迁移都是区域开放性的体现。
【答案】正确
【解析】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人口迁移都是区域开放性的体现。
42.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性。
【答案】错误
【解析】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完全相同是没有的。
43. 人地伙伴论提出之后,全球地理环境便向良性方向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人地伙伴论提出之后,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44.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面临的“用工荒”现象主要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产生的。
【答案】错误
【解析】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面临的“用T荒”现象主要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产生的,题目说法错误。
45. 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答案】正确
【解析】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元化产业结构可以增加新的生长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6.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目的。
【答案】错误
【解析】试题分析: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目的。正确。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7. 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森林火灾、人口分布状况。
【答案】错误
【解析】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监测地理事物变化,可为自然环境变化提供信息;但不可预报洪涝、森林火灾、人口分布状况。
48.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答案】正确
【解析】试题分析:流域内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故本题叙述正确。
考点: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49. 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区域。
【答案】正确
【解析】试题分析:
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划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开发区域。正确。
考点:区域的特征。
50. 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答案】正确
【解析】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影响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三、综合题 (本部分共3题,共30分)。
5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溪洛渡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上。其装机容量与原来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1400万千瓦)相当,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水电站。
材料二:
(1)分析溪洛渡水电站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
(2)大江截流的溪洛渡库区,人口密度为139人/平方千米,大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这对该水电站的修建会产生什么影响?
(3)简述溪洛渡水电站开发对当地的积极意义。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河流水量丰富;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建坝自然条件较优越,岩性坚硬,稳定性较好;市场广阔,可缓解华东、华中等地用电需要;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国家政策支持;国家资金、技术条件大力支持
【解析】试题分析:
(2)人口密度大,既为该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也增加了库区迁移人口的数量。
(3)水电站开发的经济意义包括发电、防洪、拦沙、航运;社会意义包括拉动就业、帮助当地脱贫致富;
环境意义包括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大气污染。
考点:自然资源开发条件和评价
52. 南京江北新区是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是我国石化工业的摇篮,这里有著名的扬子石化等大型传统企业,今后这里将形成以新材枓、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读“江北新区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江北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有
(2)建设江北新区,可以缓解南京城市化发展带來的一些问题,其发挥的功能有
(3)促进江北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答案】(1)临江水运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大,地价相对较低
【解析】(1)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有:交通的通达度;发展空间(地租水平);国家政策;资源的丰富度;基础设施;工业基础,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依据材料分析即可。
(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环境质量下降
(3)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工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加强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本文标题: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二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36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