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案例学习列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用地理案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学习内容已大量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在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有分量不同的教学案例。特别在有关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中更是如此。如在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中,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和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的问题;并要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案例内容就有5个。它们都涉及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越来越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教好案例,是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坚实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必须要有中国和世界分区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分区的区域地理知识在解决地理问题中和在地理案例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从区域地理综合分析中可知,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有因果关系。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发展经济,区域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是以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和国家政策、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生活习惯等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要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形成,就要首先掌握这一地区的各种地理因素,然后再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这一案例的教学中,阐述了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基地:在美国修筑了横贯东西大铁路后农业加速向西拓展,并开始进行农业商品性大生产。在温带草原气候区优越的水热条件、平坦肥沃的土地等有利的自然因素下,加上当时世界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粮价大幅上涨,并且农业机械化缓解了人少地多的矛盾、生物技术革命、化学革命、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有利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条件下,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生产地区,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学生掌握好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掌握全面这一地区影响商品谷物农业的各种农业区位因素,才可以深刻理解该地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如果对这些因素不了解,学生只能从教材中了解到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地理现象,而不能进一步深入全面分析它的内在原因,更不能分析它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培养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讨精神,更提高不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区域地理知识是地理案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知识,学生必须有坚实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 [NextPage]
二、紧扣区域内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深入进行案例分析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必须打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内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人文地理环境因素中的科技发展、国家政策、交通、市场、人口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带来区域地理事物的变化。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这一工业区在地理区位因素变化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例:徳国鲁尔区煤炭储量丰富、西南部靠近法国著名的洛林铁矿、区内有莱茵河内河运输网络等优越的水上运输条件、该区处于欧洲的中心位置,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重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地域。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和科技发展使炼钢的单位耗煤量大大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步减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和钢铁替代品广泛应用,都使世界钢铁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从而鲁尔区钢铁工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退。
另外,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许多问题,都使鲁尔工业区生产难以为计。国家还对环境保护的立法越来越严格,迫使许多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纷纷向外转移。后来鲁尔区开始进行综合治理,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改变了该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等的不利局面,成为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的地区,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
鲁尔工业区这一变化过程,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地理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该区的地理环境因素这一变化过程,能较容易地理解该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本文标题:新课标指导下的“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gaokao/2358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gaokao/23583.html